騰訊眾創—真的是眾創嗎?還是幫騰訊創業?

如果你沒聽過眾創,那你就太不潮了。

近來騰訊推出了眾創生態系:http://zc.open.qq.com/

眾創空間──針對創業者對人才、融資、輔導、營銷和資源的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支持。

「接入平台」連接線下及線上,創業者可以直接向在地眾創空間申請入住(線下)並透過「眾創空間服務號」和官網提出入駐申請(線上)。

「能力平台」配對投資人與創業者,協助創業者融資並提高其融資效率。

「眾包平台」聚集各領域的第三方服務商,彌補創業者所短缺的資源。

也有相當多的新聞媒體曝光:

「2015 年騰訊:互聯網+白皮書:『眾創生態,就是要為創業者提供從創意、到公司上市的全方面服務。』」

身為一個新創業者,從融資金流、財會法務、軟體技術、團隊訓練、人才媒合、媒體曝光,都可以在眾創空間找到相應的資源、大幅降低早期創業的失敗機率與成本。

總之、加入眾創系統後,新創業者將可以:

  1. 少走彎路
  2. 創業者群聚效應
  3. 加速發展,提高了創業的成功率

聽起來不錯,不用再在沒資源沒經驗、無依無靠的情況下獨自奮鬥了?

今天只想講個簡單的看法:騰訊眾創,真的是眾創嗎?

 

1. 眾創根本不是新名詞

又稱孵化器、加速器、曲速引擎(?)… 類似名詞,我們可以看看「育成中心」

世界上第一個科技企業育成中心是美國的Joseph .Mancuso於1959年在美國紐約的貝特維亞(Batavia)創建的“貝特維亞工業中心”。

1959至今…眾創或許混雜了某些其他的元素進去,但絕對不是一個嶄新的概念。

另外,讓我們看看經濟部網站

「育成中心」是一個孕育新事業、新產品、新技術及協助中小企業升級轉型的場所,藉由提供進駐空間、儀器設備及研發技術、協尋資金、商務服務、管理諮詢等各項協助,並有效結合多項資源,降低創業及研發初期的成本與風險,創造優良的培育環境,提高事業成功的機會。

…怎麼跟眾創的內容十分相近?

經濟部中小企業處育成中心…聽起來潮嗎?

 

2. 眾創需要各領域專業投資人

下列是全美 (你也可以視為全世界) 前十大孵化器:

  1. Y Combinator
  2. TechStars
  3. Excelerate Labs
  4. 500 Startups
  5. Capital Factory
  6. DreamIt Ventures
  7. Entrepreneurs Roundtable Accelerator
  8. I/O Ventures
  9. Tech Wilcatters
  10. AngelPad

看出之間有甚麼共通點了嗎?

它們都是基金公司。

YC 是目前最強的創投、 TechStars 是一間種子基金公司、 Excelerate Labs 是專門的新創加速器公司,由知名企業家與投資者所成立…。

基金公司,即等於純粹「資金」的提供者。要麼本身即是創投、種子基金或天使基金業者,要麼身為學術機構、如 Stanford 或 MIT 所設立的附屬培育機構,為非營利性質。

(台大也有個育成中心…雖然…咳咳)

光就 YC 的投資範圍而言,即多達 10 多種領域:B2B 市場、消費者市場、生物醫學、平台服務、企業市場、開發者工具、金融科技、硬體、非盈利性組織…甚至連航太也有。

創投或加速器內部皆有專業、並涵蓋各領域的投資經理人。

回過頭來說,負責審核新創業者的騰訊,內部有生技或航太的專業領域人士嗎?

騰訊偏好的新創業者只限於軟體與平台領域吧。

 

最後一個問題:

 

3. 創業? 亦或幫騰訊開發新業務?

  • 加速器身為「媒介平台」,應維持其中立性。
  • 加速器應只媒合投資人與新創公司。

新創業者主要是衝著「資金」過來尋求加速器,故加速器主要以資金吸引新創業者後,再幫投資人篩選好的新創公司,並適度牽制投資人、避免其過度影響新創團隊決策。

法務、金融、財會顧問、到創業空間即各種資源,與資金來源一樣,應以「引介」而非作為直接提供者。若直接提供、讓新創業者過度倚賴該資源,風險會很高──

當資源提供者想抽掉這些資源與人脈時,公司該怎麼辦? 或是當有其他投資人想投資呢?

原有股東不願意稀釋股權,一定會血盆開口,你有辦法拒絕嗎? 當孵化器想撤換你的經營團隊、你有辦法阻止嗎? 甚至是撤換身為創辦人的你?

然而,騰訊眾創的現況如何? 資源與金援皆由騰訊出資,且背後就是政府。

中國亦缺乏專業經理人之制度與思維,股東即團隊、即經理人。

創業者在這個情況下容易變成:你只是過來提供想法,拿騰訊給的資源、在騰訊底下開發一個新業務而已。當騰訊想撤換掉團隊、接手業務時、你真的有辦法拒絕嗎?

另一方面,全美前十大孵化器主要皆以基金公司的形式所組成,幾乎沒有一家是由「單獨一家企業」在搞孵化器。

孵化器最主要還是作為資金提供者,加上投資新創團隊的多元性,故孵化器裡面有各式各樣的專業投資人,如生技、機械、消費者服務、食品等等。

以騰訊而言,不但內部審核的經理人背景單一、連資金與資源也都是騰訊單方面提供。

  • 做技術? 就是幫騰訊現有Open Source或軟體技術更新。
  • 目標市場? 發布業務也是針對騰訊雲上的6億使用者。

很顯然地,結局將會變成:新創業者只是成為想法提供者、 騰訊出錢出資源讓新創業者執行──眾創? 事實上是幫騰訊開發新業務

騰訊喜歡你就給你錢、讓你幫他做;他不喜歡,技術、業務和市場沒鎖定騰訊的現有用戶,就 GG。

騰訊讓越多新創業務發包在自己的平台上,以生態系而言、可以同時增加使用者與開發者,也是一個良性循環。然而眾創的意義到底是什麼,也就任人詮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