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點週報:三星即將推出可折疊手機?微軟在教育市場上的布局?郭董買美國電視品牌?

網誌上的產業文是公開發布,而《寫點週報》則是非公開電子報,每週四晚間寄發作為贊助回饋、僅授權贊助讀者閱讀。本文為寫點週報發布的第 6 期內容,作為讀者試閱使用。

 

 

建議閱讀時間:2 分鐘

 

時事摘要

消息指出,三星計畫在 2019 年的 MWC 大會上推出可折疊手機—Galaxy X。這將會是全球首款充分利用折疊式 Oled 技術的手機,而且有消息稱三星已經準備將概念轉換成量產機。

Lynn 評論

據英國科技網站 The Register 稱,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在今年首次出現萎縮, 2017 年 Q4 全球手機銷售量約為 4.0784 億部,比去年減少 2429 萬部,下降 5.6%,蘋果和三星遭遇重創。

智慧型手機市場成熟已經行之有年,但前幾年僅是成長速率變緩,到如今出現負成長對手機市場是一個極為嚴重的警訊,因此各家手機大廠均磨拳霍霍推出創新硬體解決方案,期能帶動下一世代換機潮的產品。

最常見的方案莫過於更小的邊框和更大的屏占比。最近 Lynn 在關注的一個點就是 Samsung 號稱要於今年底推出的折疊螢幕手機 Galaxy X。

你會希望你的手機能折疊嗎?折疊手機的賣點在於,手機螢幕越做越大卻攜帶不便,故而讓使用者好收納的前提下,可折疊螢幕讓觀看範圍擴大又不影響方便性;加上智慧型穿戴裝置要緊貼在手上,勢必要柔軟可彎的。目前的可折疊螢幕都是基於 AMOLED 為基礎做發展。

AMOLED 是一種螢幕技術。其中 OLED (有機發光二極體)是薄膜顯示技術的類型;AM(主動式矩陣體)則是背後的像素尋址技術,目前多用於攜帶式電子裝置中。AMOLED各個顏色的衰退速率不同,因此長期使用後會有色偏,比如綠色太強而藍色不足。

另外 AMOLED 製造良率相對於傳統採用 LED 的 IPS 面板而言偏低,導致量產成本較高,故目前多僅用於小尺寸裝置。(雖然若AMOLED的良率提高,其成本不會比LED高)目前全球小尺寸 AMOLED 主要被三星一家吃下,供應逾九成市場,因此 iPhone X 採用的 AMOLED 螢幕即由三星面板所供應。

來介紹一下, AMOLED 螢幕大致由三層組成:「有機發光二極管面板 + 觸控螢幕面板 + 玻璃蓋板」。觸控螢幕和玻璃蓋板折疊的問題好解決,關鍵在於有機發光二極管面板這一層的螢幕,是怎麼做到柔軟可折疊的?

聽起來很炫泡,事實上並非什麼黑科技。和金屬、半導體元素相比,由於 OLED 材料是由有機分子堆疊成連續性薄膜,原先就是柔軟可彎曲的,因此早在五、六年前就三星就想到:「OLED 折疊螢幕」這個想法。

話雖如此,具體要用什麼樣的有機材料才能應付使用者上萬次的彎折?有機材料要怎麼塗才能達到最好的顯示效果?這些都還是實際生產上必須考慮的問題。

2013  年的 CES  展上,三星便已經透露旗下研發中的可折疊螢幕手機 Project Valley,2016 年又更名成 Galaxy X。

目前不只三星、許多廠商現在都有在做這方面的研究:2016 年蘋果就提交了一份關於折疊螢幕的專利,今年 4 月蘋果又向提交了一項「Flexible Battery」的專利,這種電池能彎曲甚至是折疊,這些都被認為是蘋果為折疊螢幕手機做的準備。

據韓媒報導是蘋果與 LG Display 合作的結果,不過這尚未獲得官方證實;就連微軟在近日也推出了螢幕可折疊的「Surface Phone」。

根據韓媒最新消息,Galaxy X 會在今年 11 月開始生產,最快有望在 2019 年初的 MWC 大會上發布。從流出來的產品示意圖看來,Galaxy X是在兩塊螢幕中藉由一個鉸鏈將手機折疊起來。然而這就類似微軟的 Surface Book,導致折疊後可能也會留下一些縫隙。

三星向來勇於在螢幕上做創新,比如採曲面螢幕的 Edge 系列。可惜目前這螢幕的問題是成本高、導致手機價格過高,(韓媒傳 Galaxy X 售價可能高達1850 美元, iPhone X 兩倍,如果不慎摔碎那又是…)短期內向大眾推行有困難。

另外,若手機螢幕面積更大塊、折疊後變得更厚,還會有攜帶便利性嗎?

相較之下,全面螢幕手機是在機身尺寸不變的情況下讓螢幕更大,而 VIVO X21 主打螢幕下指紋辨識就是全螢幕手機所需發展的一項技術,與其更大的螢幕造成占空間與過高昂的價格,使用者不如將錢拿去升級處理器或記憶體等硬體或許會更為實際。

然而如果不是像傳說中的 Galaxy X 這樣只是手機板的 Surface(做一個等比縮小的 Surface 當手機,價格又比平板昂貴),而是真正可以柔軟折疊螢幕好玩的手機,那又另當別論了。放口袋也方便,絕對比現在的手機還要好玩啊!

總結來說,目前的手機均仍是由傳統智慧型手機的概念再去做延伸發展,破壞性創新的產品尚無從得知。而可折疊手機在未來究竟會如何發展,還讓我們拭目以待今年底先發量產的 Galaxy X 了。

 

2018.06.21

 建議閱讀時間:2 分鐘

時事摘要

微軟收購 Github 之後要優先搶攻教育市場,開放所有學校學生能使用的 Github 教育方案

Lynn 評論

根據歐洲的教育科技組織 Edtech Europe 發布的「2016 全球教育科技報告」顯示,目前全球教育開支超過 5 萬億美元,是軟體產業的 8倍。

可以說教育科技市場雖然由於政府政策問題、導致改革步伐較慢,但不可否認地絕對是一塊深具潛力的大餅。包括 Google、 Microsoft 與 Apple 在內的科技廠商皆正如火如荼地在推行這方面的服務。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 Futuresource 數據顯示,2017 年 Q4 美國 K-12  (kindergarden to 12 grade,從幼稚園到高中)學校購買的 59.8% 個人電腦設備都是 Google 搭載 ChromeOS 的 Chromebook 。

ChromeOS 是 Google 在 2012 年推出的作業系統,在具備三大優點:雲端儲存、雲端應用以及超低的硬體配置需求,同時在一開始就找到了精準的教育市場定位。

如果微軟在行動裝置 Android OS 上已經輸給了 Google,在個人電腦端就是不能退讓的市場了。

因而微軟在去年 6 月也有推出類似 ChromeOS 的輕量級作業系統 Windows 10 S 搭載於 Surface Laptop 上,只是 Windows 10 S 很坑,限制使用者只能下載 Windows 應用程式商店的軟體,Chrome 和 Adobe 等重要的通通不能裝;再加上這款 Surface Laptop 的售價為 800 美元起,比 Chromebook 貴的多。

同樣地,雖然蘋果也對教育市場充滿野心,然而低價硬體的市場競爭,對軟硬體定價策略皆較高的蘋果來說更加不友好,早在 2016 年 1 季度的美國市場,Chromebook 的出貨量就已經高出要比蘋果高出 37%。

另外,硬體價格即便是學校採購設備時的考慮要點,但軟體服務又更加重要了。Google 稱霸教育市場的關鍵還在於 2014 年推出的 Google Classroom ,老師能使用 Google Doc 發作業和管理學生的學習資料,學生也能藉此應用上傳作業。微軟則是直到 2016 年才跟著發布類似的 Microsoft Classroom。以目前的教育市場來說,微軟可謂一敗塗地。

近日,微軟開始採取了一些動作。比如於 6/20  收購的新創公司 Flipgrid。Flipgrid  的業務簡單來說就是教育版的 YouTube ,教師申請帳號後可在裡面開設一個社群,學生則能從 Flipgrid 程式存取該社群,錄製影片以參與討論,師生們可利用影片交流與學習。

目前全球已有 180 個國家、約兩千多萬名使用者。收購後,微軟將 Flipgrid 原本收費的服務完全免費開放,已收費的使用者則通通退費。

此外,微軟收購 Github 之後的第一件舉措,即是開放所有學校的學生都能免費使用的 Github Education 教育方案,不像以前只提供給特定學校或教育機構。

GitHub Education 包括了 GitHub Enterprise 的免費使用權、Student Developer Pack  學生開發者包、供教師使用的 GitHub Classroom 、提升領導技巧的 Campus Experts 與教師訓練課程 Campus Advisors 等價值數百美金的服務。

教育市場如果做得好,一是學術機構單位在設備採購上的商機龐大。二是樹立關注教育、對社會有所回饋的優良正面企業形象,尤其近年來微軟致力擁抱開源。

三是鞏固未來的消費群體,向下扎根讓學生從一開始就習於使用微軟的開發工具,建立使用者黏著度並培養起社群影響力,未來也能豐富並擴大 Windows 生態系。無論在企業形象公關還是產品行銷面上,都是投資報酬極高的事業。

據外媒消息,微軟可能會於 2019 年推出代號「Polaris」的精簡版 Windows 作業系統,企圖挽回落後於 Google 的教育市場與輕量級 OS。

再加上殺手鐧── 混合實境(想當年一發布即驚動天下、橫掃各大展的 Hololens ) ,微軟在去年宣布宣布與大型教育機構 Pearson 結盟,將 3D 與混合實境納入國中至大學課程中,也是革新現有教學方法的有趣發展。究竟微軟這些作為到最後的效果如何,老話一句,讓我們繼續觀察下去吧。

 

2018.06.21

 建議閱讀時間:3 分鐘

時事摘要

鴻海集團 6 月 20 日宣布,透過子公司 AFE,以及群創投資北美領導電視品牌 VIZIO 新股,共計斥資逾新台幣 21 億元,取得 VIZIO 約 7.24% 股權。

Lynn 評論

在討論這則新聞之前,先讓我來和讀者聊一段往事──鴻海在 2012  年底發出一則公告,以2億美元(約合新台幣60億元)取得穿戴式運動相機品牌 GoPro 相關企業Woodman Labs 10.72%股權,郭台銘則加入 GoPro 董事會。

但如果你稍微看一下 CB Insights 上面的全球 Top 100 投資人名單,就會知道 2012 年 GoPro 找上郭台銘、引入鴻海的投資是一件十分奇怪的事情。

(CB Insights 是矽谷幾乎所有 VC 進行決策都倚賴的智庫,他們每天都會發布各個產業領域的投資分析報告。就算是《紐約時報》和《華爾街日報》等專業媒體在報導時,也會參考 CB Insights提供的資料來源。)

很多 VC 投資人不僅僅是給錢而已、還扮演了 Mentor 的角色,帶來經驗分享或其他附加資源。若是其他品牌廠進行投資,也可以達成品牌形象綜效的提升。

CB Insights 上面不乏理想投資 GoPro 進行戰略合作的夥伴,到最後怎麼會是讓一家硬體傳統代工廠投資硬體新創品牌?

因而我猜想這個故事或許是這樣發展的: GoPro 當年找不到對他們有興趣的投資人,不得以找上了鴻海。此處 GoPro 說服鴻海的說法是「未來將人手一台輕便的運動型相機」,同時畫下一個預期全球銷量的大餅,並承諾這邊的代工訂單將全交由鴻海生產;也是鴻海作為代工廠來投資品牌廠或通路商的最大誘因。

殊不知後來消費者都直接使用智慧型手機的相機功能取代傳統相機,讓 GoPro 只能走小眾的運動市場,和原先的大餅大相逕庭。

我僅能在公開資訊網站中查詢到 GoPro 在 2014 至 2017 三年間的全球銷量僅 476 萬,在 2013 年至 2014 年間的銷量應該最多也是百萬之列而已。這對於千萬等級以上生產量的大型代工廠而言是一個十分小的數字。

當鴻海發現 GoPro 的銷量和當初的預期差距甚遠時,兩方的合作也跟著破局。2014 至 2015 年間,鴻海子公司不斷地出脫手中持有的 GoPro 股權到持股比率僅剩約 3.02%。這樣的結局對當初大手筆撒下 60 億台幣的郭董的確非一項理想的投資決策。

近日又傳出鴻海聯合旗下的面板大廠群創投資美國電視品牌 VIZIO 共計台幣 20 億元,和先前這個故事或許是一樣的道理。

2018年 Q1 全球電視出貨量估計為 5,100 萬台,年成長 2.6% 然而中國市場銷售出現負成長、Q1出貨量年減1.4%,包括三星在內的主要品牌銷售表現都相當疲弱。出貨衰退的結果,也連帶影響電視面板採購。Q1出貨量較去年第四季少了 8%。

現在面板面臨生產過剩、低價競爭激烈的困境,生產廠商為了搶代工訂單,直接選擇投資品牌廠 VIZIO,相中不只是品牌而已,重要的還有零售通路,未來可以賣其他周邊電子產品並整合鴻海其他的投資事業。

若攤開鴻海的新聞,可以發現鴻海在近年來併購了許多家美國電子品牌商,比如今年三月的網通品牌大廠 Belkin;此舉無非就是找一個出貨口以消化產能;否則對於代工廠來說,產能閒置是最大的傷害。當初買下夏普也是同樣的考量。

2017 年美國電視的市占排行的第一名是三星,美國本土品牌 VIZIO 排第二、LG 第三;三星和 LG 都是自有面板生產廠、再直接自有銷售;故本次投資品牌廠 VIZIO是唯一能拓展訂單打擊競爭對手的選擇 。

可能會有讀者好奇:怎麼不靠夏普這個品牌推美國市場就好、還要另外投資 VIZIO?這其實是因為夏普在被鴻海收購前,因業績惡化、早已就退出歐美的電視銷售與生產業務。近年來有鴻海支持,財務趨於穩定,又傳出最快會在 2018 年重返美國銷售,很可能就是靠著 VIZIO 的通路打進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