抄襲及造假,中國價值2.5億人民幣的紅芯瀏覽器只是昂貴的Chrome主題嗎?

中國紅芯科技先前宣布完成 2.5 億人民幣(約 3,650 萬美元)的 C 輪融資(有另一說實際上為 D 輪),使該公司總籌集資金增加到約 6,000 萬美元,並推出一款名為「紅芯 Redcore」瀏覽器產品──標榜為世界唯一一顆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瀏覽器內核紅芯 Redcore,肩負著打破美國壟斷瀏覽器技術的使命,還提供下載連結供各方檢驗。

然而在短短幾天內就被拆穿紅芯只是一款套上了一層自製「紅芯主題」瀏覽器外皮的 Chrome,基礎架構根本還是 Google 開源計畫的 Chromium ,被戲稱為「價值 2.5 億元的 Chrome 主題」,其餘技術架構均與 Chromium 開源瀏覽器無異,而且程式還有多處保持著 Chrome 的原名,修改得相當粗糙。

事情還沒結束,兩位創辦人陳本鋒及高婧接著被踢爆履歷造假:陳本鋒宣稱是科大訊飛創辦人,後來發現只是位實習生;高婧則標榜為哈佛大學畢業,查證後僅僅是交換生身分,不具有哈佛大學學位。另一方面,官網宣稱的客戶群也跳出來否認使用這款瀏覽器──整個事件儼然就是個詐欺,針對該公司的批評及嘲諷也在社群媒體上迅速蔓延,也成為台灣媒體冷嘲熱諷的最佳對象。

Lynn 一開始也是抱著看好戲的心態來讀這則報導,以為這只是中國山寨跟吹牛悲劇下的另一則笑話,但其中瀏覽器內核的主題還是讓我非常感興趣,經過初步研究後發現:瀏覽器內核的研發難度哪有這麼低?根本不是區區 6,000 萬美元、花幾個月就能做得出來的東西。紅芯就像是淘寶上售價只要 3,000 元新臺幣,實際開機後發現是一台安裝了 Google Play 商店的 iPhone X 山寨機。

本週將帶大家了解 Chromium 開源計畫,市場上採用相同架構的產品有哪一些?並簡單提到瀏覽器的內核是什麼、背後的研發難度有多高,但我並不是瀏覽器技術的專業人員,因此大家當成簡單的科普介紹參考即可。最後還是要回歸討論紅芯的產品定位,本身是不是一個對投資方的詐欺?就讓我們開始吧!

1. Chromium 是 Google 的開源程式碼計畫,類似 Chrome 的開發者測試版

Chromium 於 2009 年 9 月釋出第一個測試版本,是由 Google 官方人員以及社群開發者一起共同維護的瀏覽器開源計畫,跟 Chrome 雖然在主要架構沒什麼太大的差異,但在細節、授權及商標上仍有些微不同,通常 Chrome 的新功能會在 Chromium 上測試後,所以也可以稱為 Chrome 的先行版,Linux 作業系統中可以直接下載使用的也是 Chromium 。

由於是開源程式碼計畫,任何人都可以下載原始碼且自行修改,再發布自己客製化的版本,所以市場上有很多組織或是公司基於自己的特殊需求,以 Chromium 架構為基礎開發了自己的客製化瀏覽器,有點像是 Android 原生系統,各大手機廠可以利用 Android 系統客製化自己的手機介面一樣:目前市場上以 Chromium 為架構的「中國製瀏覽器」包含 QQ 瀏覽器、百度瀏覽器、獵豹瀏覽器、360 瀏覽器以及 UC 瀏覽器都是這類客製化瀏覽器。 Chromium 的項目也不乏很有特色的客製化瀏覽器,例如今年相當熱門以阻擋廣告為主打的 brave 瀏覽器,Lynn 還蠻喜歡的,介面不但簡潔,速度也是意外中的快。

2. 瀏覽器的內核是什麼? 為什麼中國做不出來

瀏覽器的內核的名稱為「Rendering Engine」,直譯的意思為渲染引擎,比較好懂的翻譯大概是「排版引擎」,通稱為瀏覽器的內核,功用是解釋網頁的語法,決定瀏覽器怎麼呈現網頁的內容及格式,每一個瀏覽器對網頁語法的解釋及呈現效果都不一樣,因此網頁開發者必須測試網頁在每一項瀏覽器都能正常顯示,舉個例子,過去幾年台灣的公家機關的網頁只能使用 IE 進行瀏覽,使用 Chrome 或是 Safari 便無法瀏覽或是會有亂碼情形發生,原因在於網頁沒有針對其他瀏覽器進行相容性測試及修正。

至於為什麼目前瀏覽器內核技術皆掌握在國際大廠的手中?我認為 360 公司的一篇文章《中國為什麼沒有自主研發的流覽器內核?》給了很好的解釋,在這邊整理給各位參考:文中列出兩點作為解釋,第一點是瀏覽器為高度依賴公開的產業標準的產品,然而這些標準大部分在 1999 年前即制定完成,當時是美國網路產業最為領先,其他國家還在初期的階段,因此標準的制定權皆掌握在美國大廠手中,就像目前的 3G/4G 通訊標準一樣,因此若要發展自己的標準,根本無法適用於目前的網路生態。

第二點是成本太高,以 Chrome 為例子,Google 在過去十年砸了近十幾億美金投資在 Chrome 瀏覽器中,一個瀏覽器程式碼接近 2,400 萬行,從專案規模來說,已經接近半個作業系統,極高的進入門檻賦予 Google、微軟、蘋果這些市場先行者制定遊戲規則的能力,目前尚未有公司願意投入相等的資金規模進入瀏覽器市場,即使進入了收益也不大,瀏覽器市場已經非常成熟,收益與風險不成正比,開發自己的內核根本不划算。

3. 明顯的吹牛:紅芯規模僅有 6,000 萬美金,完全不足以開發瀏覽器內核

回歸到紅芯瀏覽器本身,一間成立不到幾年,總募集金額才 6,000 萬美元的中型公司當然沒有辦法進行瀏覽器內核的開發,因為那是十幾億美金、好幾百個工程師以及引用許多開源項目才可以造就的成果。一開始紅芯宣稱自己開發了瀏覽器內核是吹牛吹過了頭,實際上以這樣的規模不可能造出這種等級的技術,至於履歷造假則是創辦人操守的問題,就留給投資人以及企業方去解決。

另一方面,我很好奇的是:投資人會不知道嗎?詳細讀了紅芯瀏覽器的相關文件後,我認為紅芯本身的產品定位並不是瀏覽器內核,而是針對辦公商務需求所設計的外掛程式,除了官網強調的額外安全性功能(看過都覺得敘述太誇大,網路上也有專家紛紛表示紅芯的安全性極低),重點應該是該瀏覽器規劃支援網頁版的企業管控平台,像是可以透過管理中心直接依照設定好的權限管控裝設紅芯瀏覽器的電腦或是手機,避免企業資料外洩。

簡單來說,就是將傳統企業的後台系統整個搬到瀏覽器上,不用像以前安裝額外的應用程式:企業可以直接透過瀏覽器控管員工的網站瀏覽,例如限制員工逛網拍之類的摸魚活動,並提供企業的開發平台,可以依照自己的需求開發程式並安裝進瀏覽器中,像是可以將各類表單的申請系統一併整合進紅芯瀏覽器中。

然而紅芯為了快速取得客戶及投資人的目光,除了捏造履歷來取得投資人信任,更以誇大不實的口號表示自己擁有瀏覽器內核的技術,直接導致整個泡沫的破裂──低水準的謊言馬上被所有人嚴格檢驗露出馬腳,否則履歷捏造及現有客戶的部分如果不仔細去查,一般來說不會有投資人發現。

4. 紅芯瀏覽器表層的企業開發平台才是這個價格應有的產品

如果是從應用的角度出發,紅芯根本不需要開發自己的內核,反而應該專注於開發表層的企業平台,雖然平台應用也沒有寫得很好,但紅芯一開始不應該用內核技術作為宣傳。騙騙內部投資人可能有辦法蒙混過去,但是一碰到外部的專家便會很容易露出馬腳,更何況還把應用程式完整開放給所有人下載,只要將程式拆包便可以輕易發現。

我想強調的是,瀏覽器的底層以開源的 Chromium 作為基礎架構也沒有什麼可恥的,即使是 Google 也是利用開源的 Webkit 才做得出 Chrome,而且一個封閉生態系的瀏覽器,比一個開源,遵守開放式標準的瀏覽器更危險。從 Microsoft Edge 的瀏覽器為例,雖然 Edge 比 IE 性能更好,比 Chrome 更省電,但是程式碼封閉,介面不開放,不支援擴充工具,不相容舊網頁,導致連擁有 Windows 10 本家作業系統的優勢下的微軟也無法把它推起來(目前 Edge 的市佔率只有 5%)。

微軟甚至還強迫你再三確認「真的要把 Chrome 設為預設瀏覽器嗎?給 Edge 一個機會吧!」,但至今 Edge 的作用仍被戲稱是用來下載 Chrome 而已,目前市占率最高的瀏覽器皆是背後有開源程式碼計畫支撐的 Chrome(59%)跟 Firefox(13%)。

除了通用性以外,能夠滿足特定市場使用者需求的瀏覽器才是正確的發展方向,現在新推出的瀏覽器往往是以 Chromium 為基礎,再針對目標市場需求去修改的客製化瀏覽器,這樣才能快速取得特定市場的使用者,在競爭極為激烈的瀏覽器市場取得一小部分的利基市場。

原本紅芯也可以靠著這樣的方式爭取市佔率──特別是在監管較嚴格的中國地區,雖然效能及擴充性未必傑出,還是可以爭取到一些有這類需求的客戶。但紅芯這一次謊言被戳破,導致大眾對該企業留下強烈的負面印象,紅芯另外想以企業後台管理功能向客戶推廣,未來想必更加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