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用半導體市場衰退,從汽車銷售數據看中美貿易戰下的中國經濟

中美貿易戰越演越烈,近來美國除了將 2,000 億美元的中國進口貨物納入 25% 的關稅清單,後續仍有 3,250億美元的籌碼掌握在美國手中,另外還對華為(Huawei)施以出口禁令,禁止美國的企業供貨給華為,試圖切斷華為的供應鏈及研發工具,使得其進入腦死狀態,藉以逼迫中國對美國要求的市場開放協議作出妥協。

面對美國的制裁,中國北京在 6 月 2 日時,提出了一份「關於中美經貿磋商的中方立場」的白皮書,內文除了譴責美國的貿易制裁行徑之外,事實上也把自己推向更激進的方向,因為白皮書內明確提到「磋商中,一國的主權和尊嚴必須得到尊重」,等同將貿易戰的級別提升到國家主權等級。

也就是說,如果中國對美國所提出的要求妥協的話,會被外部解讀成中國在主權和尊嚴上作出了讓步,會讓商務部的協商團隊在未來的談判工作上面臨更大的壓力── 更明確的說,這句話一出來,直接代表中美貿易戰短期間內不可能達成協議,從接下來的動作也可以發現,中國不管是政府還是民間都積極在進行準備,因應接下來越趨激烈的貿易制裁。

中國企業在美國下市事件,暗示長期抗戰準備已悄悄開始

中國官方扶植最大的晶圓代工廠中芯國際(SMIC)已經在美國的紐約證交所下市,配合美國政府先前提案「在美國上市的企業都需要遵循美國的法律,否則下市處份」。

對於中國來說,半導體是國家戰略等級的產業,中芯國際的下市事件直接代表中國正在做好長期發展自主半導體產業的準備,中芯的下市也代表未來會繼續與華為進行深度合作,為了避免美國隨後又找到其他藉口制裁,影響到中芯國際的業務發展,提早下市是以防萬一的選擇。

另一方面,我們也知道中國正在草擬一份反制清單,準備對美國反制其出口商品,像是最近熱門的稀土、部分科技產品技術、原料等等的貨品,但目前尚未有完整的項目浮現,這些舉動都暗示中美貿易戰演變至今,雙方都沒有讓步的打算,各自都積極進行備戰,為可能的全面開戰作好緩衝措施以降低經濟衝擊。

中美貿易戰對美國的經濟情況有公開且客觀的數據可以參考,因此全世界都好奇的是:貿易戰對於「中國」的經濟影響到底有多大?

除了代工廠移出之外,還有什麼比較透明的指標?

雖然許多人都認為中美貿易戰對中國的經濟影響很大,但是中國的經濟現況僅能從由官方釋出的經濟指標了解,難免會引人質疑其正確性,而我們也只能從新聞上看到許多製造工廠計畫移出中國,特別是深圳、東菀一帶以製造業為主的業者。

網路上也傳出不少的中國本土製造企業因應中美貿易戰的訂單減少,不斷傳出放假或是裁員的消息,還有許多外國企業正在進行裁員外移,例如三星、甲骨文、亞馬遜等等,但這些都屬於企業裁員,而且樣本數過低,一般來說企業裁員可能是很正常的事情,不代表總體經濟正在衰退。

嚴格來說,根據上述的裁員人數與相關消息進行判斷,以目前的消息加總可能還不到萬人,但中國的就業市場是以億的等級計算,如果單以不到萬人的裁員潮判斷經濟即將衰退,對於現況可能有很大的判斷誤差,但官方數據又可能有相當程度的偏誤。

我們仍然難以了解中國的經濟現況── 中美貿易戰究竟對中國經濟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有人提出中國房地產或許可以作為參考指標,如果房地產的價格下跌便代表經濟情況轉壞,然而這並不適用於中國,由於中國特殊的「房價不會下跌」、「有土斯有財」觀念,房地產市場在中國反而是避險資金的停泊口,具有強烈的投機性質。

中國投資者習於透過房地產進行炒房炒地,當經濟危機讓人民幣面臨貶值風險時,資金藉機湧入房地產避險,使得房地產價格攀高,下圖是中國近期的房價指數:

中國房價
Sources: Stock-ai

「經濟好壞」可以有很多種定義方式,但比起企業投資金額、失業率高低、物價波動、經理人採購指數等等之類的官方數據,他們的偏誤可能很大,無法反映出目前的經濟狀況。

所以我更傾向選擇使用「民眾消費信心」作為衡量指標,意思是民眾願意消費的程度,也是對未來收入的信心,理由是在於只有民眾願意消費,企業的產品才有人購買,連帶養起背後的供應鏈,才能構築出整個經濟體系,另一方面也是支持中國的分析師向來樂於引用中國龐大的內需市場作為後盾,認為不需要畏懼美國的高額關稅。。

汽車銷售是新興市場很好的經濟指標,可以衡量內需市場的經濟好壞

總體經濟分析相當複雜,過去學界發展出好幾千種指標判斷經濟現況,還不一定能精準判定現況,對於一般人來說,如果不能使用複雜的理論及指標,或是不想花費太多時間進行深度研究,「汽車銷售」其實是衡量新興國家經濟非常好用的一項指標。

為什麼呢? 汽車本質上是民生必需品,大多數家庭都會購入汽車作為工作通勤或是旅遊之用,隨後也會衍生舊車換新車的需求,由於交車後的二手汽車的價值會大幅滑落,使得汽車不具投機價值,消費者沒辦法透過汽車投資獲利;不像房地產具有高度的投機性質,扭曲房地產指標對於民生消費信心的準確度。

另一方面,汽車算是高價位的商品,許多人購車也是透過汽車貸款支應,使得消費者必須對未來的收入有一定程度的信心才會購入,因此汽車銷售數量的消長可以作為很好的消費信心指標。

從下圖數據來看,中美貿易戰從 2018 年 3 月開始,並從 7 月開始正式對中國貨品課稅,當月汽車銷量的年增長率立即倒掛衰退,終結長達四個月的年增長,並且接著連續衰退 8 個月,間接暗示中美貿易戰的確對中國民生的消費信心造成很大的衝擊。

eikon
Sources: Reuters

這個現象代表中國消費者預期未來的收入可能會受到影響,不願意購買價位較高的汽車,連帶指向中國的內需市場正在緊縮,消費者對於高價的民生必需品消費轉於保守,背後原因包含失業、收入減少或是消費情緒上認為經濟即將轉壞,不願意消費轉而儲蓄,以因應未來的緊急情況。

第三方驗證:車用半導體市場年成長率疲弱

但從民間自行蒐集的汽車銷售數據也可能出錯,推論上不能採信單一的數據來源,為了更加確定推論正確,我們往汽車工業的上游供應鏈進行調查,但汽車工業的組成複雜,通常跨足其中的鋼鐵、橡膠原料的企業都涉略多種產業經營,無法從這些企業的營運狀況看出單一汽車產業的差異。

但「車用 IC 設計」就是一個相對可靠的指標了,由於車用 IC 設計公司的營業收入高度仰賴汽車市場,貢獻頂尖的車用半導體公司營收比例平均達 40% 以上,因此會是一個相對準確的指標,而且中國汽車產業仰賴國外 IC 設計企業供應其車用晶片,這些企業的營收與財務預測可作為可靠的第三方數據來源── 車用 IC 市場依照市占率排序的前兩大企業分別是荷蘭的恩智浦(NXP)與德國的英飛凌(Infineon),分別擁有 12% 及 11.2% 的市場占有率。

根據恩智浦發布的財務預測,目前恩智浦的車用半導體業務佔總營收約 48% ,文內明確指出「中國汽車市場的疲弱需求為公司的營運帶來不確定性」,導致 2019 年第一季的營收僅有 21 億美元,年減 8% ,並且預期第二季的營收仍然呈現相對去年衰退的情況,衰退幅度介於 2% 至 6% 附近。

英飛凌的情況也不好,車用半導體佔總營收 43% ,截至 2019 年三月連續兩度調降財務預測,將原先第三季預計 9% 的營收年成長調降為「第三季營收可能年增或年減 2% 」,官方也明確表示這是由於中國地區市場的需求不振,對於公司的營運情況衝擊很大,必須修正原先過於樂觀的預測。

面對車用半導體市場成長放緩,大型企業往往會選擇併購來維持成長,英飛凌選擇以 100 億美元併購 Cypress ,但價格被市場普遍認為過高,每股溢價達 46% ,消息傳出後股價也應聲下跌。

引用車用半導體企業悲觀的財務預測以及財務數據,加上中國汽車連續衰退的銷售數量,我們可以確定中國市場受到貿易戰的影響,消費者對於購買汽車的需求持續下滑,消費信心明顯被重擊。

中國內需市場確實受到影響:消費習慣轉趨保守

從上面的數據與假設為前提,中美貿易戰明顯對中國市場的消費信心造成了很大的影響,而且我們也不需要從片面的裁員、工廠外移等等新聞來進行判斷,「汽車銷售數據」已經告訴我們:中國消費者消費轉趨保守,不再願意花大錢購車或是換車。

另一方面,也可以發現「房地產」市場的價格指數對於衡量中國市場的意義並不大,由於房地產在中國屬於投資產品,在面臨降息、通膨的市場危機時,反倒有可能往上漲,而非所謂的泡沫破裂,在經濟恐慌尚未發生前,透過房地產指數來判斷中國經濟並不恰當。

值得注意的是,「汽車銷售數量」這項指標僅能說明消費者的消費習慣轉趨保守,並不代表經濟崩壞,中國市場的資金仍受到高度管制,如果要完整理解中國的經濟現況還需要搭配其他的數據進行分析,但官方的數據可信度並不高,外部人士只能旁敲側擊來解析中國經濟。

汽車屬於不具投機性的高價民生必需品,汽車銷售數量的減少確實指出中國消費者對未來收入不具信心,減少購買新車或是乾脆不換車。從銷售數量連續數個月衰退的情況判斷,中國民眾的消費信心被削弱的原因可能是失業潮、收入減少或是純粹情緒上的反應── 但可以確定的是中美貿易戰已經對中國內需市場造成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