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化報酬近 20% !「無卡分期」讓窮學生也買得起 iPhone ,會是純網銀獲利關鍵嗎?

純網路銀行(又稱「純網銀」)的議題正夯,純網銀業者更喊出三到五年損益兩平的目標, LINE 、樂天以及將來銀行三家公司的徵才也如火如荼展開,其中將來銀行的錄取率更低到 2.5% ,一切前景看起來超級美好。

我們這些外圍看熱鬧的鄉民一定會好奇,純網銀有可能賺錢嗎?台灣的金融業已經過度競爭,近年商業銀行也不斷上演併購跟撤資,像是凱基併萬泰銀行、星展接手澳盛,顯示「Overbanking」的問題一直存在。

台灣僅有 2,300 萬人口,卻有 37 家國內的商業銀行品牌,總實體分行數量達 3,397 家,平均 6,770 人便擁有一家銀行服務,如果計入外商銀行、農漁合作社以及郵局儲匯處,那麼金融機構家數會增加到 5,857 家,平均服務人口數降低到 3,927 人,這個比例說明台灣境內的銀行家數過多、競爭激烈,彼此間已經不再有明顯的差異化。

所以純網銀只是另一個燒錢項目嗎?不,他們要做的是傳統銀行不能做的利基市場,而台灣確實存在一群高潛力卻長期被忽略的客群。

金融邊緣族群:純網銀的利基客群

純網路銀行要生存就必須搶食傳統銀行不願意承作的客群,比如社會上確實存在一群缺乏信用紀錄與穩定收入的證明的族群,他們比較難申請到銀行的信用貸款與信用卡,只能停留在使用單純的郵局儲蓄服務,算是這個社會的「金融邊緣族群」,或是被稱為「金融小白」,但他們大多都是熟悉網路、願意嘗試新事物的年輕世代。

如果觀察網路上的 P2P(Peer-to-Peer)借貸平台,台灣目前約有10家專營 P2P 借貸的平台,提供給難以獲得銀行借款的金融邊緣族群,或是提供比銀行更低利率的借款(仍然為年化利率10%以上的高利貸款)。

P2P 借貸多屬消費性金融平台,意思是民眾借錢目的大多是「支應消費」,單筆金額在 3,000 元至 50 萬不等,借款時間也很短,多半在數個月而已。驚人的是,截至目前為止,核貸金額已經達到數億新臺幣的規模,證明台灣確實存在這一塊利基市場。

除了 P2P 貸款,我們卻忽略了另一個特殊的消費借貸市場:申辦者不用信用卡,只需要身份證便可申請的「無卡分期」,允許消費者直接以分期的方式購買高單價的產品,像是筆記型電腦、智慧型手機、平板等等的高單價數位 3C 產品—— 是學生圈十分熱門的消費方式,這個時代人人都想要蘋果手機、蘋果電腦,但是大多數人不一定買得起。

對於我們這種出社會的上班族,全台高中及大學生人手一支動輒三四萬元的 iPhone 手機絕對是令人疑惑的事情,學生還沒開始工作就能擁有高價位的產品,他們的父母一定相當有能力才願意買給子女,但事實可能沒有這麼單純—— 不少人的手機很可能是學生自己買的。

你一定看過類似的網路廣告,許多年輕人在商店內開箱最新的 iPhone ,旁邊廣告詞則標注:「輕鬆過件取得最新 iPhone」,而你可能很好奇:很多半工半讀的學生存款連萬元都不到,無法申請信用卡,父母也不願意出錢資助,他們是如何買得起昂貴的 3C 產品?

關鍵就是透過「無卡分期」服務。

「無卡分期」是藍海市場,年化利率報酬逼近 20% 

分期服務大多由購物商店提供,而非傳統銀行,標榜不需要信用卡,只需要身份證與個人資料,而且月繳一筆小錢就能輕鬆擁有高價的 3C 產品,舉例來說,一支總價 35,900 新台幣的 iPhone ,如果商店提供無卡分期服務,它會跟學生說:「最高可以無卡分 24 期,只要月繳 1,820 元就能輕鬆擁有最新的 iPhone 手機」。

如果仔細計算,你會發現原價 35,900 元的 iPhone 需要付出總共 43,680 新台幣才能取得,等於是簽下兩年年利率 10% 的信用貸款,而且學生是按月付款,計算後實際年化利率高達 19.6% ── 實際利率高得嚇人。

但很多18~24歲的學生族群都愛用無卡分期,比如想要自己買iPhone 作為對自己上大學或是考試的獎賞,然而他沒辦法一口氣付出那麼大一筆錢,不想跟父母拿,手上也沒有信用卡分期,他們就會去找提供無卡分期的商店。

無卡分期是只需要年滿 18 歲以及身分證就能申請的快速借貸,不需要信用卡,條件十分吸引人,而店家也會配合消費者作好保密措施避免讓父母得知。

你可能會質疑:利率這麼高,白癡才去借,這根本是高利貸。

對,這就是高利貸款,使用體驗上卻近乎無感,無卡分期表面上利率很高,但對特定使用者而言,比如學生,他們每個月半工半讀也只有數千元的收入,沒辦法一次性拿出數萬元,卻想要馬上擁有特定商品(例如最新的 iPhone 上市),如果有一項服務讓他們每個月多繳幾百元,就能買到朋友也有的精品手機,那他們會很樂意使用無卡分期。

利率雖然嚇人,如果攤成月付,金額其實不高,每個月僅多數百元,實際體驗並不會覺得昂貴,才造成「無卡分期」服務的快速發展,加上現代網路廣告盛行,鼓勵消費下讓年輕同儕團體之間的比較文化越來越顯著,衍生出「別人有,我也要有。」的比較文化,間接刺激過度消費的行為產生。

傳統銀行為何不提供無卡分期服務?

無卡分期並不是什麼創新,但銀行要遵循金管會對於銀行信貸及信用卡業務的規範,提高了銀行進入無卡分期市場的門檻:比如要求收入負債比、收入證明等等的文件── 但這個客群缺乏正規收入因而難以拿出上述證明,如果有也不需申辦無卡分期,所以銀行並不承作無卡分期服務。

反而是中租這類的融資租賃公司有提供無卡分期服務,還跟網路購物電商合作,推出網路 3C 購物無卡分期,除了協助電商業者開拓學生客群,融資公司也能坐收高額的利息收入—— 目前無卡分期市場都是由融資公司壟斷,或是由購物商店利用個人資金進行放貸。

事實上,相較於信用貸款,無卡分期的風險相對較低,因為貸款目的、消費品項以及金額都很明確,反觀傳統信用貸款容易有胡亂花費的問題,比如說銀行無法掌握借款人拿走銀行 10 萬元款項的實際用途,他可能拿去胡亂投資、消費或是刻意捲款逃跑,但無卡分期很明確是購買特定的商品,金額往往也不高,風險相應降低很多。

現實一點,即使學生付不出來,因為借款金額僅有數千到數萬元,借款人不會因為區區的數萬元毀了信用紀錄,只要通知父母多半回收款項的機率也會相當高,放款機構還可以收到年化利率近 20% 的報酬,對金融機構可說是相當具有吸引力的市場,傳統銀行也想過要做,只是礙於法遵成本而卻步。

對消費者而言,無卡分期本質上仍是高風險的借貸舉動,特別是理財概念尚未成熟的年輕族群,應該了解無卡分期的高利率風險,評估自己的消費欲望及還款能力後再決定是否要購買,畢竟大多數的產品都是「想要」,而不是「需要」。

無卡分期結合原有的電信及電商銷售

雖然說純網銀業者已經有龐大的使用者基礎:將來銀行背後的中華電信有數百萬的電信用戶、LINE更不用說了,幾乎是台灣每個人必用的通訊軟體,樂天集團也有數十萬的信用卡用戶。

他們未來不只是單純經營金融事業,而是結合自家的生態系,整合電信、購物與社群軟體,像是推出專用的信用卡、高質感的實體卡片以及一系列的會員專屬活動,把原本的使用者基數都轉化至生態系當中,但完成轉化後,純網銀仍要尋求成長動能,回歸現實,他們還是要尋找傳統銀行難以踏入的利基市場。

如果純網銀推出了無卡分期的服務,不但符合純網路銀行年輕的目標客群(只有年輕人才會去使用純網路銀行),還能結合原有的網路購物平台或是電信門市的手機銷售,提供給學生、社會新鮮人等族群具吸引力的付款方式:

不需要信用卡也能分期支付高額的 3C 產品,除了促進消費,純網路銀行也能坐收高額的貸款利息—— 金融邊緣族群的信用貸款、無卡分期業務可能是純網銀未來業務成長的解答之一(金管會已表示純網銀可推無卡分期)。

再強調一次,無卡分期等同於年化利率近 20% 的信用貸款,屬於費用很昂貴的借款行為,每一位消費者都應該了解這項服務的實際價格與風險再考慮是否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