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世代通訊標準(5G)從去年到現在一直是新聞版面上的熱門話題, 2019 年更被稱為「5G 元年」,不論是蘋果與高通的和解案、中美貿易戰,甚至是背後華為、愛立信與諾基亞的基地台訂單混戰, 5G 通訊的確賦予人們很大的想像空間,聚焦項目不外乎是傳輸速度快了數倍,或是超低延遲所帶來的即時溝通。
過去基地台廠商宣稱 5G 通訊擁有更快的傳輸速度,讓使用者能夠自由觀看高畫質影片,從 1080P 影片升級到 4K 串流,然而尺寸過小的手機螢幕觀看體驗的差異並不大,難以刺激消費者花大錢更換 5G 手機與資費方案。客觀而言,單純的 4K 影片串流絕對不值得數百億美元的電信商投資── 電信商難以找到 5G 的商業模式,投資也非常保守,成為 5G 發展初期很大的阻礙。
另一方面,全球的基地台設備商由於 4G 通訊成熟,電信市場需求不振的情況下,已經陷入虧損經營多年,好不容易迎來嶄新的 5G 標準,自然要全力推動 5G 通訊的商業化,爭取全球電信商新一波的基地台與設備訂單,目前看來成效不錯, 2019 年第一季設備商紛紛轉虧為盈。
今年開始,部分國家的 5G 測試網路部分已經開放給民眾試用,在 5G 手機仍不普遍的情況下,有些電信商利用出借 5G 分享器,透過 Wi-Fi 分享網路讓使用者使用 5G 的網路,雖然傳輸速度確實有提升不少,但發展初期的體驗仍然不佳,像是訊號覆蓋範圍小、穩定性差以及訊號切換不穩定,甚至是發熱問題都尚未解決,也讓市場開始質疑 5G 通訊實際效果是否符合當初畫下的市場大餅。
實際上,現在大眾所能試用到的 5G 網路只能算是半殘的 5G 通訊,因為背後的標準還沒制定完成,5G 通訊網路雖然有全球統一標準,是由 3GPP 電信標準化組織所提出,目前第一版是 release-15 ,僅僅是 5G 標準的第一階段,嚴格來說只是 4G LTE 的加強版,要等到 2019 年底 Release-16 完成制定,等到 2020 年開始正式施行,才算是有比較完整的統一標準。
距離 2019 年初喊出「5G 元年」已經過了半年,除了基地台廠商積極向電信商推銷 5G 設備之外,高通、聯發科、三星與華為等手機廠商也推出一系列的 5G 試驗產品,這次就讓我們簡單瀏覽 5G 產業截至目前的發展狀態,讓各位讀者快速掌握 5G 的發展方向。
全球 5G 基礎建設進入測試階段,中國最為積極
根據 3GPP 所定義的 5G 三大應用領域,分別是:增強行動寬頻(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 eMBB)、關鍵任務控制(Mission-critical control) 以及大量物聯網(Massive Internet of Things)。
以目前的進度判斷,產業正邁向第一階段的增強行動寬頻,意思是 5G 通訊帶來更高的傳輸速度、低延遲與更低的傳輸成本,不只帶給智慧型手機更好的使用體驗,未來也會擴展到 VR 與 AR 的應用── 5G 第一階段的進展仍著重於行動網路的頻寬與傳輸速度上的提升。
全球電信商正在進行 5G 網路的測試:美國四大電信 Verizon 、 AT&T 、 Sprint及 T-Mobile 開始在都會區展開地域性測試;英國、西班牙、澳洲、瑞典與韓國的電信商也已經投入 5G 網路的測試,尤其是中國電信商早在去年底已經進行建置,例如中國移動、中國聯通等等業者,可說是最積極佈署 5G 基地台的市場。
提供電信商 5G 基地台的設備商主要有諾基亞(Nokia)、愛立信(Ericson)以及華為(Huawei)。根據路透社報導,諾基亞取得了 42 張 5G 基地台訂單,是目前 5G 設備訂單數量最多的廠商,國家來自美國及日本;華為名列第二,對外宣布擁有 40 張訂單,然而絕大多數來自中國,少部分為歐洲;第三名則是愛立信,目前有 19 張訂單,臺灣中華電信採用的設備就是來自愛立信。
從使用者體驗看來,支援 5G 網路的智慧型手機確實具備接近數倍的傳輸速度,然而 5G 系統屬於高頻的通訊頻段,由於頻率高、波長短,單一基地台的覆蓋範圍並不大,相較 4G 時代要部屬更多、更密集的基地台。
初期基地台數量不足的情況下,使用者常常無法收到 5G 訊號或是需要在 4G 及 5G 之間頻繁切換,導致額外的能源消耗與頓挫感,整體並不符合廠商宣傳的高速流暢體驗,但上述問題預計會隨著基地台建設增加而逐步改善,這也證實 5G 通訊系統屬於都市型應用,不太可能做到像 4G 訊號大範圍覆蓋的程度。
5G 手機背後的行動數據機爭霸戰:高通取得領先
隨著 5G 網路開展,消費者也必須擁有對應的 5G 手機才能接收訊號,關鍵就在於智慧型手機內部搭載的 5G 數據機晶片,由於 5G 通訊的世代升級長期會推動大規模的換機潮,帶來一年數千萬筆 5G 數據機晶片需求,這一個市場被視為兵家必爭之地,目前這個領域有高通、聯發科、三星以及華為等等的廠商,均已經推出 5G 數據晶片產品。
2019 年 4 月高通與蘋果談和,迫使英特爾(Intel)放棄 5G 行動業務,高通一口氣囊括絕大多數的 Android 與 iPhone 數據機晶片市場,繼 4G LTE 時代後,高通在 5G 的地位仍然難以動搖。
另一方面,「5G手機」正以驚人的速度邁入商業化,例如三星的 Galaxy S10 5G 、小米 MIX 3 5G 等等的智慧型手機宣稱已經支援 5G 通訊,以分離式方案實作對應的通訊功能,其中絕大多數的 Android 手機均採用高通 2016 年推出的 28 nm 製程 Snapdragon X50 數據機晶片,該模組目前支援歐洲 8家電信商的毫米波與 Sub- 6 GHz頻段,最高速度可以達到 5Gbps,代表每秒下載速度可以高達 625MB/s。
高通預計 2019 年推出 7nm 製程的 Snapdragon X55 晶片,將能整合 4G LTE 與 5G 頻段,而且更快、更省電,另外這項產品不只是為了智慧型手機所開發,而是額外針對筆記型電腦、汽車以及定點路由器所設計,未來將普遍用於 5G 相關通訊裝置。
5G 數據機晶片方面,今年年初華為推出了巴隆 5000 ,三星則發布了 Exynos M5100 、聯發科也有 Helio M70 ,到了 2019 年底這些 IC 設計公司還會推出第二代產品,追趕高通的 X55 晶片。
2020 年 5G 新標準成為決勝關鍵,將淘汰部分數據機廠商
5G 通訊網路雖然有全球統一標準,是由3GPP 電信標準化組織所提出來,目前第一版是release-15,各家晶片商只要可以通過互測(Interoperability Development Testing, IODT),成功讓跨裝置間傳送與接收數據,都可以宣稱自己的5G 數據機晶片符合標準。
但是數據機晶片的實際運作並沒有這麼簡單,真實的運作環境狀況並不理想,電波會有強弱不一、接收裝置高速移動或是同時接收到各家基地台電波的問題,加上各個地區規定的頻段不同,要設計出一個省電,晶片面積不要太大,同時支援2/3/4/5G ,而且可以通過各國主管機關認證跟營運商測試的晶片,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假設Release-16 成功在2019 年底完成制定,裡面增訂 Advanced Receiver 的最低規範,要求在表列的幾十個比較嚴苛的測試環境裡面都可以運作,特別是 NR 高頻段, Release-16 針對其傳輸性能、波形、訊號覆蓋能力與能源功耗的規定都會更加複雜。
另一方面,電信商為了要最大化自己的頻譜使用率,肯定是會要求在自己網路裡面的所有手機都必須通過advance receiver IODT,無法通過測試的廠商很可能一夜之間再也接不到訂單,到2020 年一堆廠商可能都會被新版標準淘汰出局。
從消費到企業級應用,資費收入仍是主流商業模式
市場普遍認為 5G 通訊不該只是 4G 的升級版,隨著物聯網(A-IoT)、車聯網及智慧城市的發展,更快、更低延遲的通訊科技肯定會扮演串連的重要角色。
不可否認地,對於大型電信商而言,初期還是推動消費級應用為主,取得來自消費者的月租資費收入,這是支持電信商營運的重要現金流來源。
消費級通訊仍然是 5G 生態系初期最重要的推手,等到電信商能夠從資費升級以及 5G 手機銷售的業務中收到足夠的現金流之後,才會推向企業級應用,也就是上述提到的「關鍵任務控制」以及「大量物聯網」應用。
關鍵任務控制(Mission-critical control)是透過穩定的 5G 通訊網路,利用其可靠且低延遲的連接能力來創造新的應用場景,例如車流控管、國家警報發布、自動駕駛及遠端手術等等的服務,但前提是 5G 系統要足夠穩定且成熟,否則重要的基礎設施如果出現錯誤或是失聯,將產生難以預估的損失。
大量物聯網(Massive Internet of Things)會壓低 5G 通訊的傳輸速度,同時降低電源消耗,藉此連接大量的嵌入式感測器,可提供簡易低成本的解決方案,這部分是絕大多數廠商在討論的物聯網(A-IoT)解決方案,但前提仍是要有成熟的 5G 通訊環境以及對應的軟體,通訊硬體裝置的成本也要跟著下降才可能實現,未來大多也會走企業的私人網路以確保安全與穩定性,要等到 5G 成熟後才會開始普及。
總而言之,將 2019 年稱為 5G 元年並不恰當, 2020 年才是企業彼此決勝負的關鍵。 2019 年的意義在於開啟一系列的商業測試行動,讓 5G 正式走入消費級市場,而非是被侷限在實驗室的產品;等到了 2020 年,較為完整的 Release-16 標準制定完成,企業推出對應規格的產品,經過汰弱留強,屆時 5G 通訊效能表現將更加優秀,特別是高頻段的性能改善,將是 5G 通訊完整商用化重要的一步。
下一次我們再來談談 5G 通訊最具革命性的功能改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