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越來越快速變遷的網路資訊時代,僅僅倚靠一人之力早已無法跟上產品及技術趨勢的革新速度,人脈間的交流早已成為業內最主要的消息管道來源之一。然而不單單只有純粹技術方面的討論,關於領導文化塑造及團隊管理制度設計等面向上,同樣有著社群分享的需求。
不若早已成熟的硬體製造供應鏈,當台灣的軟體團隊多還在快速發展階段時,如何避免重複造輪子、甚至是少走一段試錯的成本,以節省有限資源並投注到對公司成長最有價值的部分?若能藉由整合高階技術領導者在實務上的開發與管理經驗,相信必能進而加速彼此軟體企業生態系的優勢融合及再造。今天我們就要來介紹針對上述問題,應運而生的極客邦科技與 TGO 鯤鵬會台北分會的創立。
極客邦科技(Geekbang)始於 2007 年,總部設於北京,是一家規模成熟的 IT 知識內容平台,提供媒體推廣、人才培訓、技術諮詢、社群交流等服務,業務遍布中國各大城市與美國、法國、德國、荷蘭、以色列、日本等國家。極客邦創辦人霍泰穩為深度 IT 軟體技術媒體 InfoQ 中文站的共同創辦人,並於 2016 年收購了 InfoQ 中華區業務。
極客邦科技所推出的服務包括內容媒體《架構師》月刊、多元線上專欄從高階系統架構設計到跨領域程式學習等應有盡有,交流活動如 ArchSummit 全球架構師峰會、QCon 全球軟體開發大會等,均是很受 IT 業界中歡迎的高品質內容活動。
而 TGO 鯤鵬會(Top Geeks’ Organization)是一個極客邦旗下所建立的高端技術領導者社群。從 2015 年成立至今,全球已超過 500 名 CTO 或高階架構設計師參與該組織,號稱是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高端技術人社交網絡。確切來說便是結合「深度技術」與「高階管理」兩大面向的學習交流導向 CTO 社群組織。目前 TGO 鯤鵬會採取付費會員制,入會會員皆須經過嚴格的資格審查與面試篩選,資格包括擁有至少 5 年技術工作經驗、2 年以上管理經驗,並帶領超過 30 人以上的技術團隊等等經歷。目前 TGO 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成都、南京、矽谷皆有分會。
6 月 24 日,TGO 鯤鵬會於台大集思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了台灣網路產業高峰會暨 TGO 台北分會成立儀式。(貼文來自台北分會會長王志清個人 FB 頁面)
經過創始成員幾個月的準備後,而今台北分會的成立,也代表著台灣將正式被納入這項全球性的社群網,以交流跨國的技術與相關資源。
6 月 24 日這天,許多重量級人士皆來到了大會成立現場進行交流分享,包括極客邦科技創辦人霍泰穩、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創辦人/PTT 創世神杜奕瑾、iTutorGroup 營運長沈沛鴻、犇遠資本創辦人戴偉衡等。台北分會的創始會員也來自各個領域,分別來自痞客邦、ETtoday 新聞雲、TutorABC、愛料理、愛卡拉、91APP 等企業的技術長或技術團隊領導人員,可說是難得集結了橫跨各產業的資訊技術菁英共聚一堂。
Lynn 以媒體角度作為見證人,有幸在今日聆聽並學習到許多台灣軟體產業發展上的方向及優勢,在這裡分享給大家我在本次活動中所紀錄下的各位主講人價值觀點與 TGO 的存在使命。
創辦人霍泰穩談 TGO 鯤鵬會願景:跨國管理技術人的資源交流與分享
活動開場中,創辦人霍泰穩作為 TGO 鯤鵬會的大校長,首先介紹了 TGO 成立的使命與未來目標:
「作為極客邦科技創辦人,過去十年間致力於為企業級軟體研發人員提供了包括線上社群或大型會議、內容媒體等各項服務。然而我卻發現除了純技術社群之外,企業中 CEO、CTO 級別的創業家或高階管理人員也具備了強烈的學習動力,同樣有著交流上的需求。」
霍泰穩表示:畢竟作為帶領整個團隊方向的領導者,只要方向不對、或不慎沒跟上整個時代的演進,因而拖累整個團隊是很嚴重的事情。過去中國在創新創業的面向上也有很多 CEO 社群,然而唯獨 CTO社群非常稀缺,代表技術與管理的中間,出現了一個模糊的地帶。
然而高階技術主管或架構師在整個公司的發展過程中、尤其互聯網公司,扮演了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一般而言,工程師可以只需要單純加強技術實力,然而一旦拉到了 CTO 級別後,除了技術之外、也更強調運營管理與產品設計等商業市場上的考量。
過往許多公司在提拔人去做 COO 時,很多是從銷售人員或市場人員的職位提拔上來的,但現在的趨勢是越來越多是技術人員走上管理之位。比如互聯網產品談成長時講的是駭客成長(Growth Hacker),這是用技術角度去談行銷,如果沒有技術背景是不能做的。但我們該如何把全球技術高階管理人串連在一起?
因此有了 TGO 鯤鵬會的創立,旨在促進各國國內與國際間管理技術與人脈資源的交流。當然,任何一個加入TGO會員必定是願意分享、且在關鍵時候需要對訊息保密的成員,雙方必須同時對組織具備這樣的信任。因此我們在面試一些新會員的時候,也會先去看一看這個人是不是符合這個最基本的標準。如果不願意分享,便不符合成為我們組織一員的資格。
我們期望這個組織的成立,能為社會輸送更多的科技領袖,而且組織背後有一個使命在:「每個人都需要不斷地去成長自己、去成為領域中的一個領導人。」
台北分會會長王志清談未來一年組織活動:從企業文化、人才招聘到技術實作等經驗分享
接續大校長霍泰穩的開場,曾擔任遠傳技術總監、現任 LeadBest 投資平台的 CTO 的台北分會會長王志清詳細說明了未來 2018 – 2019 一年內 TGO 會員將進行的會內交流規劃。
王志清表示,希望台灣未來能成為全球的科技樞紐──不和歐美和中國硬拚硬,而是著重在放大在地優勢、連結在地社群並串聯全球資源:
台灣團隊在發展上雖時常受限於市場規模,但技術含量並不亞於國際大國,藉由這次的機會將資源集結起來,也是進一步轉換小團隊思維,在面對全球市場、或千萬級別或上億級別的龐大使用者群時,該思考的不僅僅是如何從技術力上著手解決問題,而是應該偕同商業營運策略突圍,這些都是技術領導者應該思考的事情。台灣技術主管除了學習技術架構,更應進一步學習如何領導知識型人才。
因此我們在 TGO 未來的活動中,將討論到很多作為技術管理人會遭遇到的挑戰。比如最近討論度較高的議題包括:要不要導入敏捷式開發?難道不能用傳統的 PMP 管理流程嗎?或是:如何為企業打造追求高價值與高效率的工程師文化、協助公司不斷地突破現有的框架?該如何塑造技術部門與業務部門之間的溝通管道以避免衝突,並能採用高效的討論方式推動產品開發與銷售?還有,現在大家在招募上都會討論一下 90 後的小朋友了,當世代問題勢不可擋時、該如何貼近理想中的人才?如何徹底落實在招聘上需要注意的事情?這些都是可以在小組討論中能交流的內容。
另外,我們也免不了談論一些新的技術導入趨勢,比如 AI 或區塊鏈能為企業帶來什麼樣的革新?當廣告越來越難做、近年來整體電商業績足足掉了三成,有什麼更好的辦法因應?都說客製化精準推薦才是關鍵,具體上到底該如何協助消費者得到更客製化的消費體驗?
最後,回到商業思維的建構上,我們將一同探討技術到底怎麼協助公司本身的業務拓展。如果你不懂財務或法務知識,在商業案評估上就會漏掉很多必須結合技術一同思索的問題。比如併購其他公司,對方公司如果採用開源程式碼、或是沒有版權的服務,收購進來後必定伴隨著風險。如何藉由對方的財報或產品市場狀況,來瞭解到是否有專利侵犯的問題,是必須思考的問題。
在這個年代,技術很強已經不足了。傳統上技術人的工作方式可能都是由他人提了需求、才驅動工程師去做。這也多少反映出了傳統台灣代工起家的思維──構想和設計都在品牌商身上,我們雖然技術很好,但只負責執行要求。我們認為技術領袖必須進一步思考公司運作是怎麼一回事 重新將自己定位成 COO、甚至是 CEO 來探討事情,團隊才能達成更有價值的事情。
我們將聯合台灣、中國、矽谷各地的資源與機會,在明年一整年帶給大家這些東西,如果是對 TGO 有意願、認同這些理念的人們,希望能一同來加入我們。今年TGO的目標是:希望大家有想到好的技術主管,請來找我們。希望投資好的技術資源、請來投資我們。讓科技領袖們有一個更好發揮的世界級別的舞台。
會議尾聲:台灣軟體產業的下一個十年
台北分會成立的交流活動最後,TGO 也邀請了幾位重量級講者來一同討論:「台灣軟體產業的下一個十年」這項議題。
華遠匯董事長/犇遠資本創始暨管理合夥人 戴偉恆:「透過國際間的資本市場合作發揚台灣技術實力」
以產業別來看,台灣的強項在於半導體與製造。軟體方面如 AI 或區塊鏈,台灣是有機會的,只是發展上需要伴隨一些條件。若從資本角度來看這件事,不單是台灣,中國國內創業資金也不像以前這麼充沛了。並不是沒錢,而是投資人開始抱持著更審慎的態度。
這是因為中國拿了太多的資金,從投資角度面上看許多新創都有很高的市場估值,但所能擁有的市場動能較為不足,且在發展上受到 BAT 三巨人的影響太大,只要大企業一介入整個市場便寸草不生。比如前陣子的共享單車創業,新創企業面臨的挑戰都是如何做到產業資源整合的問題。
台灣因為市場太小,需要進一步做到跨區域的整合;目前台灣的國際化與開放程度很高,這點也給台灣年輕一代的技術人員很多信心。但台灣很難單靠自己就完全做到國際市場的拓展及營運,反而可以選擇和香港、新加坡等有國際夥伴一起來發展區域市場,透過國際合作充分發揮台灣在技術層面上的堅強實力。
iTutorGroup首席營運長兼數據長 沈沛鴻:「不單純拚量能的深度數據是台灣另一條可行出路」
硬體代工時期的台灣得到了很多的成功。然而若到了軟體時代,如果仍用本土思維看待軟體產業發展,台灣很難走出去,因為台灣的內需市場並不足以支撐軟體企業獨自壯大,因此無法關起門來,等待企業成熟後再到國際市場競爭。做軟體一開始就得同樣用硬體產業在發展時的宏大目標來做思考:直接往全世界發展。
我有個在上市櫃遊戲公司的晚輩,我跟他說:你們十幾年來公司只有 2 個人做遊戲企劃──一個人叫金庸、一個人叫羅貫中。他回答:如果不做這種題材我們就無法吸引客群。但這就是先天就自己把市場畫在一個非常小的領域。下一個十年,我們得致力從硬體製造轉型成軟體主力型產業,成為軟體資訊或應用服務輸出的公司,以台灣專精的技術打全球市場。
我現在看台灣在好幾個互聯網領域都進場晚了,但軟體的特性就是快速迭代以及以小博大,有創意有技術實力的特色型應用產品仍會很有機會。
AI 是一個非常大的名詞,但真的要做區分,有些產業領域非常依賴來自於本土所產生的大量數據才能產生突破。有些領域相對來講,在資料的性質與品質,純粹拚量、拚人數及廣度不是唯一的思路,比如長期、持續而頻繁密集的使用數據蒐集。只要能用不同的角度去看,將可以在 Big Data 以外找到深度數據、找到另一條新的路。
PPT創世神/台灣AI實驗室創辦人 杜奕瑾:「網路產業的下一個十年在 IoT,台灣的優勢在於小國創新」
截至目前為止的科技發展,Internet 有三個十年。第一個十年是 PC/Browser 時代、包括 WinTel 體系,或網路公司如 Netscape、Google、Amazon 都是在這個時代起來的。台灣也做得不差,我們當年常用的 Social Network BBS 或 Search Engine 也是在台灣發展出來的,只是我們沒有再去深耕。
原因是硬體太賺錢,軟體是幾百萬級別、硬體則是幾億級別。問題是我們沒做國際化市場。我們有個特點是擅長打國際戰的企業家都在硬體產業,像台灣的半導體、傳產製造業,都是賣到世界各地去的。相對硬體的蓬勃發展而言,當年有創新思維的軟體人才比較不會打國際戰。
我到聯發科寫個 Driver 就能領高薪靠股票賺錢,為什麼要做軟體?當年台灣的遊戲如仙劍奇俠傳也很強,然而現在是韓國來授權台灣遊戲引擎、通訊軟體用的是臉書而不是台灣自己的。
第二個十年是手機時代。Internet時代最重要的是手機。手機市場也造就了蘋果公司的輝煌。一家本來快倒閉的企業,在定義出「手機 + App」後,就等於當年推出的「PC + browser」,這才有了第二個 Internet 輝煌的十年;包括 Facebook、Line、WeChat 都是在這十年創辦崛起的。這十年也對硬體產業造成非常巨大的轉變,台灣硬體過去明明很賺錢、為什麼現在卻說不賺錢了?
因為蘋果的硬體不像 WinTel 時代讓各家都可以生產 PC 或 Notebook,全世界最賺的智慧型手機公司就蘋果一家,台灣很多硬體廠只能製造他的零組件、不斷地壓低利潤搶接蘋果的單。為了讓代工價格不斷壓低,就讓大家多加點班、或讓工廠轉移到東南亞或中國。
好處是,未來 Internet 的十年又要再改變了。像蘋果自己也發現手機逐漸開始賣不動了。下一個 Internet 時代的關鍵是「萬物互聯」。日常生活所有東西都是可以連結到 Internet 了。不再只是你的手機而已,你的家庭中樞都可以跟你做溝通。當年在 PC 上的使用習慣是由微軟來定義而出的、智慧型手機的使用習慣則是由蘋果所定義。
然而萬物互聯的使用習慣誰來定義?到目前為止還沒有贏家。我們只知道這個趨勢已經慢慢形成,但還沒有一個 Dominate Player 出現,這就是接下來十年 Internet 大家想要搶的地方,又會重新定義出一個產業的王者,比如 Amazon 或 Google,大家都想當王者,競相推出 Echo 或 Google Home 等等。
但問題是大公司有大公司的包袱、太會想、只會用傳統強項對應到新的領域。同樣地,個人或小企業最大的優點就是沒有包袱,但能用大公司提供的技術做出產品。在台灣,我們就能應用這樣的思維來進行創新。但只做台灣市場是不足夠的,台灣市場能作為非常好的培養皿,讓我們進一步打到國際市場。因為我們太小,基本上國際都會把我們當朋友、不會擔心被吃下來,這就是小的優點。
結語
很高興今天有機會能在短短的三個半小時內就聽到這麼多台灣深耕於各領域資訊業界的講者分享自身多元的觀點,也有幸見證了 TGO 台北分會的成立儀式。 Lynn 作為軟體資訊推廣圈的一員,期待 TGO 能在未來能夠秉持最初的理念,透過優秀成員間的彼此交流為台灣的軟體產業發展貢獻更多領袖人才,進而帶領台灣前往國際市場,創造台灣軟體業下一個輝煌的十年。
如果是對參與 TGO 社群有更進一步興趣的朋友們,歡迎進一步聯繫 TGO 台北分會粉絲專頁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