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正非說苦日子要來了,淺談華為通訊業務與困境

接續先前兩篇週報【Lynn寫點週報】 2019年是5G元年?談 5G通訊技術發展困境【Lynn寫點週報】行動處理器爭霸戰:Intel最大危機不是AMD? 看ARM如何布局行動處理器市場,這週 Lynn想來談談產業鏈上游 5G基地台的供應商:華為(Huawei)。

華為過去行事極微神秘,雖然是間未上市的私人公司,卻能擁有堪比上市公司的營運規模,據點遍及全球,人們對這間公司仍是一知半解,背後的財力與勢力便有了龐大的遐想空間。

而這間公司過去 30年來也持續保持著低調的行事風格,不但創辦人任正非鮮少接受採訪,外部媒體也難以窺探這間傳言有中國官方色彩的企業,但這項傳統在 2019年出現了重大轉變,華為現在面臨美國的制裁措施,被迫出面回應市場的眾多質疑。

先是川普呼籲全球電信商基於資安疑慮,應該聯合抵制華為所生產的 5G設備;再來華為創辦人任正非之女孟晚舟涉嫌伊朗貿易案(美國方面已經掌握相關證據),遭到加拿大逮捕並要求引渡美國。

更糟的是,川普最近又對外放話表示:由於華為違反伊朗貿易的相關制裁協議,考慮禁止美國公司出口零組件給華為,參考先前情況慘烈的中興事件處理,未來華為可能面臨沒有貨出的困境── 華為已經無法再保持低調行事,必須跟美國不斷溝通才得以降低損害,被迫成為近期利空消息最多的企業,

一連串負面事件逼得華為不得不正面回應,連創辦人任正非都頻頻透過媒體版面對外信心喊話,然而重要的不是他的談話內容,而是「他出面的動作」正好說明華為這次的情況真的非常危急。

事情還沒完,最近又流傳一封華為內部的員工信,內容大致上是華為即將面臨成長的困境,必須重新檢討現有的營運架構:直白一點說,華為為了求生存,未來必須進行裁員及組職重整,透過精簡人事及架構來度過未來幾年的寒冬。

雖然華為對外信心喊話,表示企業競爭力仍在,要大眾不需要擔心;對內則下了最壞的打算要進行組織瘦身,準備過冬。究竟這家神秘企業在做什麼? 跨足的產業鏈有哪些? 美國的制裁造成了多大的影響? 這週 Lynn將淺談華為這間公司,為大家簡單介紹華為的業務領域,以及未來的發展困境。

華為是一間通訊公司,產品涵蓋企業級伺服器、消費型電子產品及電信商設備

華為創立於 1987年,從代理交換器(Switch)起家,後來隨著企業快速發展,現在業務範圍已經跨足電信網路、企業網路、消費型電子產品及雲端運算產業,營運據點遍及 170多個國家。雖然華為如此知名及龐大,仍是一間未上市的「通訊設備公司」,沒有向大眾公開財報的義務,更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事實上,華為是全球第一大通訊設備公司、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品牌以及第二大企業通訊設備商,直接與 Ericsson、 Nokia、 Samsung、 Apple、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HPE)、 Cisco這些全球知名大廠競爭,已經帶給這些公司極大的市場威脅:華為2017年總營收高達 6,036億人民幣,年增長率 15.7%、淨利達 457億人民幣,年增長率28.1%。

再細分旗下的業務,可分為三大類:電信商業務、消費者業務及企業設備業務,其中年增長最快速的業務為消費者業務(31.9%)及企業業務(35.1%),受惠於 2017年華為手機快速攻佔市場,華為已經是中國第一大、全球第二大、歐洲第三大智慧型手機品牌。

以地區來分類,中國是華為的第一大市場,貢獻了 50.5%營收;歐洲地區為第二大市場,貢獻達 27.1%營收、亞太地區(不含中國)則為 10.3%,美洲(主要是中南美洲地區)比例最低,僅有 6.5%。

從上述數據可以發現,華為的業務總共分為除了亞洲版圖外,最積極開拓的市場是歐洲市場,其智慧型手機市占率在歐洲更是達到 13%,僅次蘋果、三星。

為什麼寒冬將至? 檢視華為旗下三大業務

第一大營收來自電信商業務,遭到美國抵制:華為的電信商業務包含銷售電信設備,像是傳統基地台、路由器以及 5G相關設備銷售,主要競爭者為Ericsson及Nokia,年營收 2,978億元,占比 49.3%,根據 IHS Market統計,華為是全球第一大電信設備供應商,市佔率達28%。

華為目前主要供應中國、歐洲、日本(軟銀)地區電信商的 3G及 4G電信設備,然而其中最具成長動能的 5G設備遭到美國聯合抵制,許多客戶陸續跑單, 4G設備的需求也逐漸降低,僅剩維護及汰換需求,電信設備前景堪憂,甚至有可能陷入衰退。

第二大營收來源則是消費者業務,但智慧型手機市場成長趨緩:這一塊業務涵蓋了智慧型手機及消費型電子銷售,包含自家的麒麟 Kirin行動處理器(ARM架構)的研發及銷售、筆記型電腦、數據機、穿戴式裝置等等。競爭者是 Samsung及 Apple。

華為的消費者業務年營收 2,372億元,占比 39.3%。根據 Statista報告顯示,華為手機全球市佔率為 14.6%,為全球第二大智慧型手機品牌,僅次於三星。

然而隨著智慧型手機正式在 2019年趨緩,連全球獲利能力最強的蘋果也不得不面臨到新機銷售疲弱的危機。對於華為來說,主要市場來自於中國,但中國經濟正在放緩,今年的手機業務應該也無法帶來足夠的營收成長,肯定無法達到往年的30%水準。

第三大營收部門為企業設備業務,中國客戶需求轉趨疲弱:這項業務泛指對企業銷售電腦、乙太交換器(Switch)及通訊設備,競爭對手是 Cisco及 Hewlett Packard Enterprise(HPE),年營收 549億元,占比 9.1%。

根據 IDC報告,華為乙太交換器(Switch)的市占率約為 8.1%;企業級通訊產品市佔率則達 25.6%,為全球第二大,僅次於 Cisco。然而企業設備市場需求現在已經轉往資料中心,主要成長來自於 AWS、 Google、 Microsoft等等美國大廠,不過華為受到美國政府牽制,自然拿不到訂單。

華為僅剩下中國國內的百度雲、騰訊雲及阿里雲等客戶,但這些企業今年都陸續進行縮編及減招,對外宣布不看好 2019年的業績,所以資料中心的建置及更新需求預期無法帶來足夠的營收成長, 2017年的 35%高成長將成為歷史。

為什麼美國要抵制華為? 真的有資安風險嗎?

5G設備作為華為唯一較具潛力的業務,如果不是美國出來高喊要禁用華為設備,全球許多電信商一定優先考慮採購華為 5G設備,當這件事情爆發出來後,全球的民眾才驚覺:原來這麼多國家的電信商都考慮採用華為的 5G設備,包含加拿大、澳洲、德國、法國、英國等等的先進國家,都曾計畫採購華為的 5G設備,只是後來受到美國施壓才改變方向。

為什麼美國要擔心?

5G通訊技術目前還在探索期,尚未有可行的商業模式出現(可以參考文章:【Lynn寫點週報】 2019年是5G元年?談 5G通訊技術發展困境),使得大多數的電信商對於這一領域還處於未知、技術未成熟的情況下,初期需要設備商的高度支援。

電信商不熟悉5G技術,數據傳輸以及穩定性上難免較為脆弱,必須交由設備商安裝及測試,如果要確保營運順利進行,必須完全信任骨幹設備供應商,任由供應商提供服務及設定參數,這也代表供應商幾乎掌握了電信商的數據安全── 這是美國對於華為設備最大的憂慮,如果美國電信商使用了華為的設備,初期不熟悉 5G基地台,其資訊安全將完全掌握在設備供應商手中,這是最大的風險考量,而美國不信任華為。

華為除了價格便宜外,售後服務有其他廠商難以競爭的優勢

那為何許多電信商都優先考量採購華為的設備? 實際上他的技術並沒有領先其他兩間競爭廠商,華為先前擁護並獲採用的「極化碼(Polar Code)」也不是獨家的技術,只是華為聯合其他公司在這一領域的技術取得較多的專利。

那為何「全球許多電信商」紛紛考慮採購華為的 5G設備? 那是因為華為向來以合理的價格、保固及完善的售後服務為特色。想像今天作為電信商,花了幾億幾億採購了多少基地設備;售後如果出現什麼問題,都是影響著幾千萬以上的使用者。

因此電信商在評估選擇哪間設備商時,他們會認為硬體供應商已經不是單純的銷售硬體,而是「硬體加上服務」的形式在銷售產品,不只是硬體的品質重要,售後服務的完善程度更是納入採購的重要參考標準。

特別又是 5G這種高資本投入而且商業模式未知的新技術,對於電信商來說風險極高,但問題來了,一般設備商的售後服務都是要另外加錢,同時回覆速率很低,問題沒辦法馬上被解決── 但華為不同。

華為一向以彈性極高的售後服務聞名,這也是為何能從企業領域出殺出一條血路,直接與多年壟斷全球企業級以太交換器市場的思科競爭的原因,除了本身技術能確保一定的品質之外,更便宜的價格與完善的技術服務是其脫穎而出的關鍵。

舉例來說,在 Onsite Tech Support的服務, Ericsson可能需要好幾個工作天前預約,最後只派 1至 2個工程師趕到現場解決問題,還不一定能立即完成,此時電信業者一定已經接到數千則客戶投訴,損失了好幾千萬的營業額以及商譽;但是華為只需要提前一天預約,隔天便可以看到超過 5個工程師團隊來解決問題,還能夠從頭到尾協助客戶解決問題,華為設備便宜、服務又快又好,為什麼不買?

所以當美國跳出呼籲全球電信商不應選擇華為時,部分第三方國家業者表示這會拖累 5G的普及化,正是因為華為提供高性價比的 5G設備及服務,其他兩家的開價過於昂貴,許多國家的電信業者不願意投入如此高的成本,來承擔回收機率未知的投資風險。

這就是為何華為迅速成為電信設備龍頭、並囊括了過半的 5G設備訂單的原因── 這種程度的售後不是普通電信設備商可以做到的。

5G設備不只是商業利益,更是國家安全的角力

美國為什麼這麼急著制裁華為?事實是美商根本壓制不住中國設備商的競爭力,通訊設備這種攸關國力的事情等同於一場無硝煙的戰爭。網路時代中出現的專利費、維護費,以及 5G設備一旦採用就是長期難以更換的決策,這中間巨大的利益有誰可以想像?

美國不可能放任讓中國通訊商吃掉,連歐洲以及加拿大都淪陷了,他們傳統上可都是親美的。

但大家一定會好奇:華為是如何做到如此完善的售後服務,卻具有高度競爭力的價格、其他設備廠為什麼做不到? 華為不會虧損營運嗎?

華為不上市,揭露的財務數據不足以詳細到回答前述的問題,但卻能做到這樣絕佳的營運品質跟低廉的價格,以常理推論,多半是有政府在背後提供補貼或是協助── 華為可說是國家戰略等級的重點培植企業,也難怪美國要如此大費周章在全球推行禁用華為 5G電信設備的政策。

雖然華為在通訊業務上優勢很大,但一碰上美國還是無能為力:商業層面上,美國透過貿易戰大幅削弱中國的經濟實力,直接讓華為的雲端運算核心客戶群受到重創,此外,中國的智慧型手機消費市場成長也不再如往年強勁。

內需不行,或許還能尋求出口,但華為在政治層面遭到美國抵制,對外也無法出口獲利能力高的 5G設備,不巧全球智慧型手機市場今年也首度面臨衰退的危機,這些內憂外患的趨勢都指向華為在 2019年將會走得很辛苦。在 30年多的穩定成長後,華為同時面臨到政治、市場經濟兩大因素挑戰,也不難理解過去鮮少曝光的任正非最近多次跳出來公開喊話── 華為這次真的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