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的App市場分析平台App Annie!行動應用產業分析的免費資源一覽

在應用生態龐大的市場當中,無論是上市企業或新創獨角獸都有非常多家廠商值得關注,包括 App Annie、Applovin、Appsflyer、Admob、Unity 等。以數位行銷人的角度而言,不能不瞭解這幾家工具商所扮演的角色和性質;以投資人而言也能對於未來具備發展前景的企業有個概念上的理解。因此關於本系列的「行動應用的數位行銷」主題文當中,我會以使用者的角度來出發,切入介紹行動生態圈中這幾家工具商的特性和優勢。

作為系列文的第一彈,今天想為對行動應用市場相對不熟悉的台灣人介紹一個非常好用的工具── 由廠商 App Annie 所推出的核心產品 App Annie Intelligence。(能查詢的一篇關於 App Annie 的中文介紹已經是七年前了,也趁此透過本文為數位行銷界的朋友們來更新一下業界最新情況。)

相信讀者在各類報章雜誌引用的行動應用市場數據,或是在過往我所撰寫的文章當中可能斷斷續續看到過這家廠商的名稱被提及,其中不乏:App Annie 行動市場報告:2020 全球下載了 2180 億次 App!App Annie 公布 2020 年全球發行商營收 52 強名單 騰訊、網易及動視暴雪蟬聯前三 等新聞。App Annie 和其類似的 SaaS 平台幾乎都只針對企業採購作開放,因此一般人在使用上有一定的門檻,外行人也難以理解。因此我今天會做以下的介紹:

  • App Annie 這樣類型的廠商究竟是提供什麼樣的服務?
  • 作為 App 研發商或發行商,和 App Annie 服務的關係是什麼?
  • 以免費角度而言 App Annie 有哪些資源可以使用?

 

什麼是 App Annie?行動市場數據平台

美商 App Annie 創立於 2010 年,總部在舊金山,至今已經有超過 10 年以上的歷史、可以說 App Store 出現的時候 App Annie 就跟著推出相應的服務了,是市場上最早開啟行動數據服務、也是知名度最高的廠商,在行動應用業內可以說是無人不曉。進入遊戲或有營運 App 的企業,一般而言無論公司有沒有採購、主管還是會叫你做一件事﹔「開通 App Annie 免費帳號」(比如之前聽過台灣雪豹移動的朋友提到,作為實習生進去後主管都會叫大家註冊一下帳號)

十年來一直都是在同一套核心產品──行動市場數據平台App Annie Intelligence」進行產品和服務的優化。在台灣目前是由原廠、而非透過本土廣告代理商的形式在售賣其服務(只是大中華區實體服務據點在中國,會友中國辦公室來做對接)。

問題來了,什麼是行動市場數據平台?

簡單來說,在這個平台上面可以查找到行動應用廠商的相關營運數據表現,包括各國的下載、應用內購收入、裝機量、活躍用戶數等。舉例來說,如果我們想回答以下問題:

  • 全球在疫情期間下載量最大的交友 App 是哪一款?
  • 全台週活躍用戶數最高的影音 App 是哪一款?
  • 《原神》在日本上線以來所獲得的內購收入是多少?
  • 有多少 25 歲以上的美國人手機當中裝有《Tik Tok》?

就可以利用 App Annie 平台來獲知答案。

提到市場數據,你可能腦內回浮現出幾家不同的廠商名稱,比如 Bloomberg、Nielsen、Gartner 等,或是 McKinsey、Accenture 這類型的顧問公司、或甚至是投資銀行或券商的 Sell-Side 分析師。這些服務的區別究竟是什麼?僅僅是面向不同產業當中的不同市場數據商嗎?

首先來講服務型態,App Annie Intelligence 作為一套類 SaaS 平台,和 Bloomberg Terminal 有點類似,會透過帳號密碼來登入瀏覽器的平台介面,但與 Bloomberg 不同的第一點是不需要採購專用終端機,第二點是 Blomberg 和 TEJ 等股市數據服務所提供的數據都是公開數據,只差幫你整理好、加上一些分析工具,可以說數據本身不算產品、整合配套服務才是。

然而 App Annie 所提供的數據本身就是產品。也就是說,平台上看到的數據並不是整理公開資訊獲得的、通通都是透過其資料科學團隊、估算而得的市場估值數據。畢竟不可能取得某家真實的廠商數據就直接拿去外面賣,Facebook 如果想知道 Snapchat 的數據來做競爭對手分析,也是向 App Annie 採購(這兩家都是 App Annie 的客戶)。

因此不僅是上市公司,包括非上市公司底下的應用、像 Clubhouse 還沒上市仍能取得其在各國的活躍用戶總數,或甚至是很多上市公司也不會個別揭露旗下各部門(Business Unit)的收入表現,比如 Alphabet (Google母公司)就從來沒有揭露過 YouTube 的營利情況,透過 App Annie 估值數據就能取得一定的資訊。

 

App Annie Intelligence 以瀏覽器形式登入平台

 

聽起來商業模式似乎和 Nielsen 或 Gartner 有點類似、只差在 App Annie 面向行動應用市場、 Nielsen 是面向零售業、 Gartner 是面向 IT 科技業?實際上還是有些區別。App Annie 服務形式提供的是一套平台、而非報告(報告是採購分析平台後的其加值服務)。Garnter 和 Nielsen 提供的則是報告。

Nielsen 起家的服務是零售市場調研,比如超市某項產品的銷售額。Gartner、IDC 這樣的公司類似 IT Analyst House,提供的是報告諮詢服務、針對 IT 市場環境和技術趨勢來做研究,極少針對單一公司做深度的剖析,最多是分析某間公司的技術能力和市場定位。除了客製化報告,同時還有幾千名分析師與客戶諮詢互動。

那 Gartner 分析師和券商或投資銀行報告的區別呢?券商儘管也會觀察該企業的商業模式和技術力,然而目的還是挖掘投資標的價值,看的還是企業本身的一些固定財務指標、並對其目標價進行估值,配合財務分析而做的市場分析,這部分也會引用 Gartner 的研究數據,也因此投資機構也是 Gartner 或 App Annie 這類服務商的客戶之一。(不過為了怕數據產品外洩傷害其商業利潤,App Annie 目前只做 Buy-Side 客戶不做 Sell-Side 客戶)。

App 廠商跟 App Annie 的關係?

以遊戲廠商為例,業界內分成研發商與發行商。假設一家不到十人的創業小公司研花幾年研製出了一款射擊手遊,後續並沒有相應團隊或人員來做發全球發行和營運的業務;畢竟遊戲發行並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包括廣告素材設計、廣告平台投放、客服、日常活動等,都需要有相應的經驗與專業性,或甚至是對於當地市場的掌握。

對於廠商而言從研發到發行一款遊戲都是好幾百萬美元以上的鉅額投資,不只是研發,後續市場拓展、行銷獲客成本也是另一筆天文數字,因此要如何把錢用在刀口上便成為 App 廠商最苦惱的一件事情。在專業分工的情況下,遊戲研發商可能會透過專業的發行商來進行市場拓展。目前台灣遊戲市場的現況,多數遊戲公司是以港澳台獨家代理發行權為其主要商業模式,這些發行商底下有專門的商務團隊,向中國、日本、韓國等原廠代理遊戲進台灣市場。

全球知名的遊戲展會,包括美國 E3 電子娛樂展、東京電玩展、上海 ChinaJoy、科隆國際遊戲展、台北國際電玩展等,裡面都分成 TO-C 與 TO-B 兩大區塊。多數媒體眼光都會放在 TO-C 展場上進行熱門遊戲報導,然而主要的重頭戲還是在 TO-B 展場上──發行商和研發商會透過遊戲展會來進行認識與媒合、比如發行商會根據市場趨勢來尋找理想(會賺錢)的遊戲題材來與研發商簽約。

拉回來市場調查這塊,如果要簽下一紙五、六千萬美金或甚至以上的獨家發行合約,雙方成本投入甚鉅,又面對行動變化的行動市場,到底要怎麼掌握當下熱門題材?尤其遊戲玩家非常敏感,就算是相同玩法,只要畫風或面向的核心客群若有一點不同,則仍視為不同類型的遊戲。比如同樣是消除遊戲,我們不會把《神魔之塔》與《Candy Crush》放在一起比較,這就得透過了解各款競品當前的營運數據表現而定。

所以如果我們要從零開始發想一款遊戲,就得掌握在過去一段特定時間當中,該手遊類型的競爭對手總規模,並進一步分析﹔這些競爭者在各國市場的下載,收入,活躍用戶等數值最大值,年/季度增長速率,ARPU 值(每月活躍用戶貢獻平均收入),使用者黏著度…… 等指標,搶先預判高潛力市場機會以避免高額的試錯成本。或是同一遊戲針對不同的國家,在數值設置上也能掌握當地玩家習慣來設定每日任務或活動,比如面對 2020 年美國角色扮演類手遊玩家單局平均螢幕時間是 13 分鐘、日本卻高達 21 分鐘,就得有不同的體力機制設計。

上面只是先以遊戲作為示例,隨著行動市場越來越成熟、用戶競爭益發激烈、一個 CPI(Cost per Install, 每用戶下載成本)價格逐漸拉高的情況之下,假設美國的廣告平台平均 CPI 價位在 8 美金,若某間打算做歐美電商服務的廠商,每個月固定透過廣告投放導入 1 萬次下載次,不計入人力成本的前提下,一個月支出就得耗費超過 8 萬美金;然而高昂的支出是否會有回報終究還是得回歸到對於當地市場的掌握,包括是否是一款好產品、與針對各國市場精準的廣告投入回報。

到底是產品屬性不適合、還是廣告所獲取的用戶人群不對、還是留存機制做的不好?App 營運本身就是一場嚴酷的資本主義下精準計算後得到的回報。採購 App Annie 市場數據服務、或找當地代理商都是在進入某一市場時廠商的常見做法,也是台灣應用如果想打海外市場必須考慮的要素。

以免費角度而言 App Annie 有哪些分析資源?

App Annie 和 Gartner、Bloomberg 一樣,都是只針對企業採購作開放的數據平台。如何追蹤電商、遊戲、影音、數位金融等應用在全球市場的概況?針對行動市場或軟體產業變化相對不熟悉的台灣人,在這塊的報導或資源相對來說非常少。

事實上以免費角度來說,App Annie 還是有非常多的資源可以提供給關注消費者市場變化的讀者們,無論是自身已經已經有在經營 App 業務,還是美股、港股投資需求(關注Netflix、Disney+ 串流影音平台,或是台灣的數位銀行轉型)都能藉此一探全球行動生態圈的發展,也是國內外行動應用企業在頻繁使用的資源。

年度全球行動市場報告 State of Mobile

我先前在網至上發表過一篇文章《臉書大跌、Bumble上市、TikTok稱霸全球?盤點社交行動應用市場與2021變革趨勢》內部分析的數據來源主要來自 App Annie 於今年初所發布的一份報告《State of Mobile 2021》。這是 App Annie 公司每年都會發表的一份針對過去一年全球行動市場表現的報告,針對當年大事件會明顯看到有不同的結果,比如 2020 疫情期間北美 TikTok 使用者平均每個月花費超過 30 小時在上面、甚至與 Netflix 用戶重疊度有越變越高的趨勢,有擠壓到 Netflix 用戶注意力時間的疑慮。

非常推薦讀者每年初都能以這份報告入手、作為了解未來一年全球行動市場變化的第一站,尤其英文版報告相較於簡體中文版所包括的市場又更多。

 

2020 年全球消費者支出最高的非遊戲 App、遊戲 App、非遊戲廠商、遊戲廠商排名(Source: State of Mobile 2021)

 

年度發行商大獎 App Annie Level Up

如同 Google Play 每年底都會發布年度最佳應用榜單(Google公布旗下應用程式商店Google Play Store的台灣2020年度最佳App、最佳遊戲兩大項目共12個獎項)這是由 Google Play 團隊自己針對熱門或推薦的應用進行頒獎。然而這個榜單公布的地區僅限於台灣、不是 iOS 和 Android 兩種版本加總,獎項名稱也沒有一個具體的定義,比如「最受歡迎」的意思究竟是下載量最大還是活躍用戶數最多?

因此個人認為如要看全球行動應用發行商的榜單,還是推薦參考 App Annie 一樣會在每年初頒布的年度發行商大獎 App Annie Level Up,是觀察目前市場上頂尖應用發行商的一大風向標。好處是結合 iOS 和 Google Play 雙版本,同時針對獎項給出具體定義,包括「當年下載絕對值」或「當年收入成長量」。

Level Up 榜單除了每年初公布上一年的廠商之外,也有每季度針對各國市場、特定類別應用發行的排行榜。

 

2020 Q3 台灣銀行 App 月活躍用戶排行榜(Source: App Annie LevelUp)

 

App Annie Intelligence 免費版

進入遊戲或有營運 App 的企業,一般而言無論公司有沒有採購、主管還是會叫你做一件事﹔「開通 App Annie 免費帳號,每天上去看排行榜變化」(比如之前聽過台灣雪豹移動的朋友提到,作為實習生進去後主管都會叫大家註冊一下帳號)。究竟免費版有什麼功能可以使用呢?以下舉幾個例子,其他部分也歡迎讀者自行在網站上挖掘。

各大應用商城每日排行榜

以前 Google Play 和 App Store 都會各自在應用商城內公布每日在各國的排行榜:

  • 免費應用下載榜」:即免費排行,下載免費但裡面可能包含付費項目,常見的 Freemium 模式
  • 付費應用下載榜」:即付費排行,下載當下就要付費
  • 應用內購收入排行榜」即暢銷榜,無論免費還是付費下載的 App 所獲得的當日收入排行榜;僅限使用者在應用內支出的收入、不包含廣告收入

然而在 2017 年的時候已經取消(從 iOS11 開始整個排行榜都在 App Store 首頁消失了)但這樣一來就查不到榜單嗎?實際上仍有部分合作廠商能夠跟 iOS 和 Google Play 透過 API 調用的方式取得目前在官方頁面不做展示的排行榜展現在自己的頁面上,也就是下方圖片的三個榜單。

舉例來說,可以注意到《BIGO LIVE》這款由中國上市企業歡聚時代所發行的交友直播 App 已經多天蟬聯在美國社交類應用收入第一名,可以說是非常驚人的成績。

 

登入頁面後,可看到各應用商城當中各類別應用的下載與收入的當日排行榜

 

但問題來了,這個「多天蟬聯」究竟具體多少天?一樣可以透過 App Annie 查詢而得。如果我們點擊榜單上的特定一個 App (或在搜尋欄位中搜尋),即可進入單一 App 的頁面。

 

可點擊排行榜上的單一應用、或直接在搜尋欄位搜索想要查詢的應用

 

該 App 各國歷史排名

進入單一應用的頁面之後,可以到「歷史排名」的欄位,選定不同市場後觀察下載或收入的在榜單上的排名變化。可發現驚人的是,《BIGO LIVE》在過去三個月以來,連續蟬聯美國 iOS 社交應用排行收入榜第一名、在 4/5 週一甚至維持在美國總榜收入第 20 名的位置,非常強悍的數字。相較於它在美國的優異成績,以台灣而言表現相對較弱、可發現台灣目前還不是其重點市場。

 

《BIGO LIVE》過去三個月以來的收入排行榜的歷史變化

 

除此之外,平台上面還有非常多的功能值得 App 產業研究者進行挖掘。舉例來說:

廠商旗下應用清單

可以找到一家廠商過往或正在發行的 App 清單,看一下最新的產品策略。

 

Google 最新推出的 App(可以看到安卓手機新內建《Google Health Studies》蒐集用戶的健康資料供研究使用、或是針對語言障礙人士推出的《Look to Speak》)

 

魔力象限圖

類似 Gartner 的領導廠商魔力象限圖,App Annie 免費功能也可以切換熱門的應用類別來觀察當前的熱門 App。

舉例來說,下圖《蝦皮》就是在「下載」與「活躍用戶」同時具備高成長的應用。反而《Wish》在這個圖表中的下載量高達第三名、後續可能因留存率不佳的問題導致活躍用戶未能在這個競品組中取得更好的成績。而《Amazon》活躍用戶雖高、但可能沒有在積極做廣告投入,下載量相對較低。

 

App Annie 免費版(中文僅支援簡體)

 

應用商城推薦的應用
先前提到常見的廣告投放 CPI 成本可能是 5 – 8 美金或更貴,也就是說如果想透過投放獲得一萬次下載可能得支出高達 5 – 8 萬美金,還不保證用戶品質(有可能完全沒消費就又卸載了)。

但如果這一萬次下載通通都是使用者自己主動下載的呢?(又稱自然下載)應用商城的推薦可以在廠商不耗費任何行銷成本的情況下導入大量的下載量,尤其是蘋果的首頁推薦,簡直是眾多兵家必爭之地。可以透過 App Annie 平台來觀察當天在目標市場上的 App,來思考自己的應用要不要跟進類似的設計或熱門功能。

 

各國首頁推薦應用

 

當日關鍵字排名
很多時候使用者看到一則 App 的廣告、該廣告並不一定直接就能連結到應用商店來直接幫助下載;或是使用者自己因為某個需求(比如交友或對發票)去搜對應的 App 時,跟 SEO 一樣、App 商城一樣會注重所謂的「ASO」(App Store Optimization)。

以下是在台灣 iOS 商城搜索「交友」後會依序看到的應用列表,意味著這些應用在這個關鍵字 ASO 優化上做得特別厲害,廠商能透過觀察其應用敘述、應用標題名稱等特點來參考改善自己應用的關鍵字排名。

App Annie 是個人認為無論是正身處數位行銷領域的從業人士、或是針對行動應用產業感興趣的讀者們,來去通盤第了解行動 App 產業的一個平台,在此推薦給大家!也希望今天的文章能幫助到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