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周遭的人不是用Macbook,就是買Windows筆記型電腦,對於電腦零組件價格波動可能沒有太大的感覺。
但今年的PC產業卻已經發生劇烈的變化──Intel CPU價格大幅飆升,漲價潮已經衝擊了全球的電腦零組件市場:2018年第四季對於電腦玩家來說是個惡夢,Intel CPU系列產品的零售價由於通路商缺貨,價格早已被炒高到誇張的程度。
舉例來說,一項中階的i5-8400產品,市價原本是5,400新臺幣,現在的通路價已經炒高到了$8,000,短短幾個月上漲了近48%,投資報酬率比股票還賺。
另一方面,Intel唯一的競爭對手AMD憑藉著2017年推出的Zen架構,改善AMD過往令人詬病的效能及功耗表現,新處理器的效能直逼Intel系列,售價卻遠低於Intel, 許多電腦玩家因此改選AMD處理器。
多年以來,Intel的架構更新進度受到自家的10奈米製程遲遲無法量產化而停滯;AMD則藉著將處理器交給台積電代工,讓處理器架構直上7nm,在製程上領先了Intel(原先AMD的代工夥伴是格羅方德,但目前已停止7nm製程研發,相關文章可以參考:【Lynn寫點週報】格羅方德為何放棄7nm製程,穩固台積電先進製程地位?)。
以目前的效能差距約10%至20%推測,若AMD成功推出7nm處理器,AMD下一代處理器效能跟能耗表現可能正式超越Intel, 使得股票市場前一陣子順勢炒作:「AMD會奪取Intel資料中心業務的市佔率」、「資料中心的毛利極高」以及「AMD股價被低估,未來將與Intel並起並坐」。
推動了AMD的股價從9美元在短短幾個月內上漲至30美元,許多媒體跟分析師紛紛大喊:「AMD重返榮耀」。
詭異的是,最近出爐的AMD的Q3財報反而不如市場預期,3倍多的漲幅不到一個月又吐回17美元,讓30美元進場的投資人錯愕不已;反倒是缺貨的Intel財報超出市場預期,大漲了4%,一反市場預測,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本周Lynn將帶各位讀者一步步探討背後的原因,分析為何財報結果一口氣打臉了許多的分析師預測。
Intel的Q3財報大幅超出市場預期,營收較去年同期上漲近19%,CPU缺貨不影響財報?
2018年Intel的營運業務分成兩大事業群PC-centric及Data-centric,共有五個事業單位:
PC-centric包含個人電腦(CCG,佔營收54.21%);Data-centric則有資料中心(DCG,佔營收32.42%)、IOT物聯網(IOTG,佔營收4.88%)、記憶體(NSG,佔營收5.85%)、FPGA(PSG,佔營收2.64%)。
根據Intel所揭露的財報資訊,第三季財報營收較去年同期成長19%,主要成長來自CPU的整體平均單價上調10%、筆電CPU的出貨量成長8%、資料中心業務出貨量成長15%,結算得到同期營收成長16%的驚人數據,遠遠超出市場預期。
有趣的是,如果我們把比較區間拉長,取到2018年Q1至Q3,對比2017年同期,會發現另一個有趣的事實:總營收成長約14%,其中筆電營收成長7%、桌電營收成長4.5%、然而資料中心營收竟成長26.5%!
上述的數據顯示這一次Intel的傑出表現是因為資料中心的需求強勁,歸功於今年AI及雲端計算市場的爆發性成長,帶給龍頭Intel強勁的營收,跟Intel本身的產品策略關係不大,是需求端太強。
舉例來說,AMD今年以來整體營收也有29%的成長,比Intel還高。但Intel的品牌力及穩定性,多數的資料中心即使Intel漲價,仍忍痛選擇Intel Xeon作為他們的處理器解決方案,AMD想要靠Epyc系列產品打進去,還需要一段時間,不是像媒體說的那麼容易。
從以上的數據判斷,這次Intel財報表現亮眼主要來自上調售價,以及資料中心出貨量大幅成長的關係。
今年的PC復甦潮在Intel的意料之外,使得Intel把產能都拿去生產高階的Xeon處理器(用於資料中心的伺服器),導致中低階的i系列處理器供貨不及,通路商每家皆缺貨的情況下,開始炒作價格,根據財報揭露,CPU平均售價只上漲10%的前提下,市場上的處理器平均漲價幅度可能都30%以上,怎麼想都不合理。
Intel零售通路缺貨的問題不在於先進製程停滯,而是工廠產能都被資料中心搶走
許多媒體在唱衰說,今年CPU缺貨是Intel的10奈米製程卡關的關係,這是錯誤的訊息。
製程改進跟現有的產能沒有太大的關係,今年的缺貨潮是出在Intel的產品策略及產能調度的問題:Intel根本沒有預期到個人市場會復甦,卻多開好幾個消費級市場的產品線,試圖跟AMD競爭。
在品項變多,個別供貨減少的情況下,資料中心市場的需求又大增,於是Intel把剩餘的產能通通拿去做資料中心的產品,導致消費級市場總供貨減少,也就發生了今年的漲價潮。
Intel先前沒有擴廠,今年的消費級產品線卻呈現機海戰術,不論是低、中、高產品均有新產品出現,原先i7等級的最高階零售處理器,硬是再推出一個多核版的i9處理器版本。
總產能相同下,在個別供貨上一定會有所減少。但這不是主要的原因,以Intel現有的產能調度其實可以充分應付今年的PC市場成長。更大的問題出在資料中心市場的爆發性成長。
資料中心的強勁需求及高毛利讓Intel把大部分的產能都調度到生產Xeon,一台零售PC的處理器毛利可能只有20%,資料中心的毛利可能有40%以上,Intel當然把產能放給資料中心,也就使得消費級市場的供貨大量減少,同時沒有閒置產能可以調度,只能放由市場需求決定價格,通路商紛紛炒作價格及強制搭機,導致今年不少玩家改選AMD處理器。
AMD重返榮耀?可能沒有這麼簡單,別忘了資料中心是高轉移成本的B2B事業
先前分析師都在喊AMD即將奪取Intel的資料中心市場,不停炒作AMD的股價,但是如果冷靜想想,短期間內Epyc處理器的穩定性還沒被證實下,許多大公司自然不願意冒險嘗試AMD的產品。
畢竟資料中心最在乎的是穩定性,價格反倒是其次,在今年雲端市場需求爆發的情況下,客戶急需購置新的資料中心設備,同時又要兼顧穩定性,漲價10%是還可以接受的範圍,許多大型公司仍會選擇Intel已經成熟的資料中心產品,而不是冒險嘗試AMD新推出的Epyc解決方案。
如果選擇AMD,公司內部不但要重新佈署資料中心、不能沿用舊有的設施、軟體的相容性也都要重測,人員也要重新訓練,這些轉移成本肯定高於價差,這也是為什麼B2B市場比較穩定的原因:轉移成本高。
但有些預算比較吃緊的小公司會改為選擇AMD的資料中心方案,Intel不會出現獨佔的情況。過往Intel壟斷這一塊市場,AMD的崛起確實帶Intel不少威脅,但今年正值資料中心需求強勁的時期,尚未出現一增一減的寡佔流血競爭:今年兩家處理器龍頭共享到了雲端市場成長的果實。
消費級市場是AMD積極嘗試的方向,但AMD筆電沒有成功掠奪到足夠的Intel筆電的市占率
一開始AMD的Zen架構推出時,我期待的其實是AMD推出的筆電用行動APU(Ryzen U系列),跟華爾街談的那些高毛利資料中心的方向不同──搭載AMD處理器的筆電可能搶下目前由Intel獨佔的筆記型電腦市場,只要AMD的CPU效能可以追上Intel,攻下Intel一部分的市占率,進而貢獻可觀的營收。但這個夢今年還沒有實現。
原因除了CPU效能不及Intel之外,AMD的處理器續航表現並不好,但兩者差距已經不大了──知名的筆電廠商雖然有推出AMD處理器版本的筆電,像是Acer、Lenovo及HP。
但大多都是沿用舊有的機型,換了一個處理器而已,規格也降了一階,以較低的價格販售,主打高CP值。但與Intel CPU價差有限,消費者大多仍會選擇效能及規格都較好的Intel處理器版本。
此外,通路商也抱持著消極的推廣態度,消費者要買到AMD處理器的筆電,目前最快還是只能透過網路購物,實體通路能見度不如Intel系列:AMD自己對這塊的行銷力度也低,導致筆電APU今年沒有取得亮眼的成績。
但這很合理,個人電腦市場(包含筆電及桌電業務)受到智慧型手機崛起影響,已經連續衰退好幾年了,未來還有ARM架構處理器進逼,PC市場到了明年這樣的盛況很可能不再,AMD清楚自身優勢還不足以翻盤的情況下,將資源投入在資料中心業務是較為合理的選擇。
AMD躍升為Intel的頭號敵手,營運目前朝正向發展;Intel產品線跟策略問題浮現
總之身為消費者,肯定希望AMD可以重返榮耀,帶給市場更多競爭,不至於讓Intel漫天開價,看看現在Intel CPU那精美的零售價,要組一台中高階電腦成本是越來越高了(好險我用Ryzen R5 1600)。
AMD目前的發展仍朝正向發展,並威脅到Intel的地位,只是超越Intel不會像報導敘述的立即發生:一家公司的發展是由員工的血汗逐步堆疊上去的,不是像分析報告兩三句誇飾的字句就可以達成。
目前看來,AMD營運還是處於健康的發展狀態,未來有極大可能搶走Intel資料中心及筆電業務,但能否成功還需要時間驗證。
回歸正題,Intel技術力還是優於AMD,但是今年的產品線策略過於凌亂,各項處理器產品的定位模糊,除了缺乏特色外,價格也不斷考驗消費者的信仰,內部很明顯出現決策問題。
今年Q3的良好成績只是憑藉過去累積的品牌及技術優勢,剛好遇到資料中心市場需求成長,不代表Intel的營運會一直好下去──未來AMD對Intel的威脅會越來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