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閒聊:小編撰寫產業網誌的初衷

開啟網誌的這些日子,接到好幾位讀者詢問:網誌能不能成為半導體的專門知識網站?因為台灣人真正有興趣的是半導體噢。無論產業群還是投資人數都佔了大多數。

收到這樣的迴響我很高興,代表著我的半導體文章被讀者喜愛。

然而我開啟這個網誌,並不是要成為介紹半導體的專門網站,半導體只是我寫作計畫的其中之一——因為它對台灣的產業結構太重要了。(不否認我的時尚/奢侈品產業文,閱讀的人相較更少)

但對半導體產業有個概略的掌握與認知後,我認為就夠了;因為我希望在未來,它對台灣的產業結構可以是不那麼重要的。

純軟呢?設計呢?行銷呢?台灣金融業也跟著硬體科技業走,很少有分析師被分派文創或軟體類的產業,或是報告比重上也較不看重,這是由於市值差距的關係。

我之所以會寫時尚產業、寫奢侈品,是為了要讓讀者發現,為了打造一個品牌印象,法國、義大利是如何傾國家之力與公私營產業部門去扶持起來,是整個體系的投入,才造就所謂的歐洲精品品牌。

看完後再來看科技業,看半導體、通訊,你會發現真正有價值的地方,在於專利標準(高通靠霸道的專利作收專利費)、在於品牌形塑(3G 使用者真正爆發的點是 Steve Jobs 推出第一代 iPhone)。

就連高通與 Intel 都有在花心思打廣告與行銷。

而 Android 手機現在之所以能讓消費者觀感變好、不讓 iOS 一家獨霸而已,是因為 Google 在 2014 年推出了 Material Design 的 UI 語言,刷新了 Android 手機 UI 介面視覺的力量。

這裡面牽涉到字型與色彩的選用,我們能不瞭解設計嗎?基本的數位行銷名詞 SEO、CTA、Content Marketing 能不注意嗎?

除了消耗新鮮的肝、看技術製程看出貨量看成本壓多低,這種單一直線式的經營方式,同時仰賴低廉的人力成本,如何能讓台灣的產業結構轉型?更甚地,有些企業連長期研發投入都不肯,因為會傷害短期的財報數字。

政府機構的簡報,永遠都是呆滯又突兀的配色與框架,系統永遠難用永遠不人性化,Mobile First 的年代連 RWD 都沒有。將自己鎖死在一個位子一個思維上,不看看其他人是怎麼做的,公部門要如何突破純粹喊口號的表面而已?

我一直在思考,台灣到底什麼時候可以注重軟性價值?怎麼樣可以傳遞出這件事情,讓身邊的人意識到,各產業的現況是什麼樣子、而台灣又是什麼樣子?

我完全沒有在買股票,我也沒有任職於上述產業之中。目前寫這些產業文,研究百分百是純粹為了公佈出來,於我本身並沒有投資或工作所需等任何的直接利益。

只是希望對讀者傳達一個我觀察到的事實,然後希望能激發更多討論與思考——看了這些產業文,能不能推廣而知其他產業的運行脈絡?能不能跳脫原先所學、或原先所處在的職業的思考框架?

看時尚奢侈品牌是怎麼經營的,某產業若想將自己打造為奢侈品牌 (比如科技產品、飯店旅遊業),能不能借鑒?

AT&T、Motorola 與 Nokia,都因為舊有部門的派系與勢力過於龐大、因此會排擠公司推出競爭性的新產品,事實上在台灣產險公司在車險部門上的情況也是這樣;而蘋果 iPhone 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它不設專門管理某項產品的 VP、以便杜絕派系。

在這邊向讀者道歉,我之前並沒有清楚傳達過網誌的理念,在這邊重新解釋一次,希望能達到更好的溝通。

#其實只是小編傷心了 #半導體產業文以外都沒有人要看QAQ